“不使用西方话语,我们就不会表达自己了吗?”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中国学者开始思考这样一个简单却深刻的问题。面对中国取得的世界瞩目的成就,如何摆脱西方话语霸权、构建中国学术话语体系,充分表达中国的历史经验,成为中国学界当下的迫切诉求。
“洋八股”:没有思想营养的罂粟之花
“近10年来‘洋八股’发展太快了,它摧残了健全的思维,窒息了我们民族的智慧和学术创造力。”华东理工大学社会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曹锦清如此评价。简言之,“洋八股”是一种没有思想营养的罂粟之花。其表现是:
其一,对西方学术缺陷选择性失明,神化西方理论。
2008年11月,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在视察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时尖锐发问,质疑英国的顶级经济学家为何没能预测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这些经济学家因此联名发表了致女王的道歉信,在信中分析了西方经济学存在的几大弱点。
“连西方学者自己都承认并反思西方经济学的缺陷,但国内经济学界的自由派、市场派却无视这一点,依然把西方经济学奉为圭臬,唯西方主流经济学派话语是瞻。”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颜鹏飞遗憾地向记者表示,西方经济学研究在不少高校几乎一统天下,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则被排挤到角落里。
事实上,神化西方理论的现象不仅存在于经济学领域,几乎在社会科学的所有领域都有不同程度的体现。一位学者向记者感叹道,很多学者“言必称西方”,把西方理论看做无所不能、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
其二,照搬照抄西方概念,成为西方话语的传声筒。
近代以来的“西学东渐”使大量西方词汇进入中国,成为我们的写作语言。对这些西方词汇的解释一直充满着语义学上的两条路线斗争:一种是要求回归西方本意,用西方本意改造中国;一种是用中国经验加以注解,为我所用。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郑杭生忧虑地表示,现在出现了一代对中学知之甚少、处在文化断层边缘的社会科学学者。20世纪前半期的中国学者还有深厚的中学基础,留学归来后,他们中很多人成为学贯中西的大师级人物。现在越来越多的中国社会科学学者是学习西方社会科学出身的,对西方理论照抄照搬、亦步亦趋,还自以为站在学术前沿,习惯用西方概念来裁剪中国社会现实,而不善于用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快速转型中的中国社会。
其三,学术评价盲目“与国际接轨”。
当前,国内许多学术机构把在国外期刊上发表论文作为重要的学术评价指标。在国外期刊发表一篇论文,可以抵得上在国内核心期刊上发表几篇文章。在某些重点高校和科研机构,学者如果没有海外经历就很难得到提拔、重用……记者在调查中发现,这种种“怪现状”并非个案,“唯洋是崇”的倾向蔓延到学术活动的各个环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