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国学,育苗润花播甘霖
1978年,已年过六旬的姚奠中恢复了名誉。他带领专家、学者团队,夜以继日地工作,很快编写出了一套6册的《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并被20余所高校作为古代文学课教材。教学中,他无门户之见,尊重学子的喜好与选择,鼓励他们独辟蹊径。姚奠中常对学子说,要做“通才”,拆除掉文、史、哲、艺的隔离墙,先通后专,由博返约。
姚奠中的《南国零稿》《忘言斋诗词》等诗集,无不展现中华文化的“君子之风”。书法被姚奠中当作“学问之馀事”,但就是这件“馀事”,他也有明确的主张:字能移人性情,要避免“俗、弱、媚、软”。
“高深的学问,错上一个问题,只会影响圈里的几个人,而普及性读物面对的是社会大众,一点小错误就会误一大片人。”姚奠中时常这样说。他认为,普及国学有利于社会进步,但普及比研究更有必要投入更多的力量。他文集里的内容,最多的是社会大众所关切的,所能接受的。
姚奠中生活俭朴,数年不换一件新衣,但他把价值数百万元的书画,以及房产、图书等,都捐献出来,用于国学的普及。2010年,“姚奠中国学教育基金会”成立,姚奠中率先捐出100万元。在他的指点下,基金会的收益全部用于扶持山西大学国学大讲堂和《国学之声》项目。
步入百岁以后,姚奠中曾向山西省忻州市领导提出帮“古人的忙”,在他的提议下,纪念一代文宗元好问的忻州遗山祠得以复建。 (光明日报通讯员 贾克勤 光明日报记者 邢兆远 李建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