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思想理论 > 新语新论 > 正文

党校教授批评“公务员嚷嚷涨工资”:洗洗睡吧(2)

新选择

形势比人强,聪明的人总是顺势而为。

在一周前的朋友聚会上,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李玉(化名)一边吃饭一边宣布了即将离职的消息。在机关工作满7年之际,年仅28岁的他,已经是正科级干部。他一语扔出似炸弹,朋友们顿时掀起一阵密集的盘问,“为什么啊?”“去哪儿?”

实际上他在一年多以前停薪留职去英国深造之时,就已经动了离职的念头。“北京的机会这么多,我回来干个什么不能赚这几千块钱。”他已经厌倦了这一成不变的生活。

李玉曾是学校中的佼佼者,他通过史上最难的国考挤进公务员队伍,又通过两年在职学习,拿下了北大法学硕士学位。但是,当不少在企业工作的同学、朋友们月薪过万之时,李玉拿到手的月工资只有五千多块钱。公务员身份虽然给了他一张北京户口,但如今他需要的是一份更有挑战、更有成就的事业。

“我身边好多同事都有跳出来的想法,只是暂时没有合适的机会吧。”在李玉等人的眼里,不远的将来公务员所从事的事务性工作的社会价值会降低,这一职业也不再能吸引高素质人才。“这是改革的必然趋势,也是现在的政策导向。”

2013年,主动跳出公务员围城的还有广州南沙区委常委、常务副区长孙雷和民政部国际合作司副处长陈勇,弃政从商是他们共同的选择。

其中,47岁的孙雷,拥有产业经济学博士,先后在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广州市外经贸局、南沙新区工作过,分管领域多与经济、招商相关。“业务能力很强”,“拼命三郎”是他的特点。据说他离职前,曾有广州市主要领导出面挽留,但未能留住。

200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埃德蒙·菲尔普斯在2013年诺贝尔奖北京论坛上说:“很多受教育程度良好的年轻人,都挤着想去做公务员,这是一种严重的浪费。”看来这种浪费正在自我纠正。

李玉把这种趋势称为公务员去精英化。不过,瘦死的骆驼比马大,虽然分房已成传说,涨薪遥遥无期,公务员的实际待遇已经不及以前,但相对社会普通职位无疑仍具有很强的吸引力。

从流量上看,受“最难就业季”的影响,2014年度国家公务员考试报名热度不减,最终报名人数为152万,刷新纪录。从存量上看,2008年至2012年底,全国公务员数量分别是659.7万、678.9万、689.4万、702.1万、708.9万,5年间增长近50万人。

公务员热还能持续多久?没人知道。但作为一种社会现象,肯定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逐渐消退。美国、日本等一些发达国家公务员并不算很好的职业,招人都比较难,但中国却受到热捧。

在国家行政学院教授汪玉凯看来,随着养老双轨制的改革和聘任制推行,附加在公务员这一职业上的特殊性将会逐渐剥离,公务员热或许将会降温。 (华夏时报)

上一页 1 2下一页
[责任编辑:王卓怡]
标签: 党校   公务员   批评   教授   工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