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思想理论 > 理论探索 > 正文

毛泽东关于调查研究的思想及其现实意义(2)

毛泽东调查研究思想具有鲜明的党性特征

理论来自实践,革命实践是革命理论最直接、最重要的源泉。毛泽东调查研究思想既是实“事”求“是”的产物,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结晶。具体有以下特征:

体现了调查研究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统一。毛泽东使调查研究成为一种理论,首先就在于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高度论证了调查研究是取得正确认识的基础,是形成党的正确思想路线的前提。早在古田会议的决议中,他就把调查研究看成是一个认识论的问题。提出:“是否注意社会经济的调查和研究,对于党的斗争策略和工作方法有决定意义”。“离开了实际情况的调查,就要堕入空想和盲动的深坑”。在1930年5月写的《反对本本主义》一文中,毛泽东又专门论述了调查研究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中的作用,鲜明地提出了“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这个著名的口号。这既是毛泽东对那些不做调查研究致使中国革命遭受严重挫折教训的深刻总结,也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在中国革命实践中的理论升华。

体现了调查研究与党的群众路线的统一。人民群众中蕴藏着深厚的创造伟力。向人民群众学习,是毛泽东调查研究思想的鲜明特征。1929年12月在福建古田会议上,毛泽东在强调调查研究的认识论意义的时候,就提出了“一切工作在党的讨论和决议之后,再经过群众路线去执行”的思想。经过10多年的思想孕育,到了1943年,毛泽东在《关于领导方法的若干问题》一文中提出了 “从群众中集中起来,再到群众中坚持下去”的思想。在1958年1月写的《工作方法六十条》草案中,毛泽东再次论述了这个问题。他说:概念的形成过程,判断的过程,推理的过程,就是调查和研究的过程,也就是“从群众中来”的过程;把自己的观点和思想传达给别人的过程,就是“到群众中去”的过程。在这里,毛泽东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把调查研究与党的群众路线统一在了一起。

体现了调查研究与党的思想路线的统一。毛泽东在进行社会实际的调查时,明确地提出了调查研究就是在“实事”中“求是”。“实事求是”,是毛泽东用中国语言对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生动概括。在毛泽东调查研究的实践中,实事求是包括了三个密不可分的环节:一是“实事”,指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二是“求”,即研究;三是“是”,指规律。就是坚持以调查研究寻求客观事物的固有规律,坚持在客观事实面前采取老老实实的态度,既不夸大,也不缩小,从客观事实本身中引出正确的结论。这就使调查研究不仅具备了唯物辩证法的科学方法,而且也实现了调查研究与党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内在统一。

体现了调查研究与党的思想作风建设的统一。调查研究既关系党的思想建设,也关系党的作风建设。毛泽东指出,调查研究是克服和防止主观主义,纠正本本主义卓有成效的途径和方法。他说:“我们队伍中的主观主义作风,拿了律己,则害了自己;拿了救人,则害了别人;拿了指导革命,则害了革命。总之,这种主观主义作风,是共产党的大敌,是工人阶级的大敌,是人民的大敌,是民族的大敌,是党性不纯的一种表现。大敌当前我们有打倒它的必要。只有打倒了主观主义,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才会抬头,党性才会巩固,革命才会胜利。” “在全党推行调查研究的计划,是转变党的作风的基础一环”。因此,延安整风,首先就是整顿这种不作调查研究的主观主义的坏作风,并把提倡调查研究看成是加强党的建设的“基础环节”。1961年党中央和毛泽东重新提倡调查研究,从党的建设说,就是要通过“大兴调查研究之风”,进一步加强党的思想建设和作风建设。

体现了调查研究与党员领导干部的自我更新的统一。在毛泽东的论著中,自始至终强调,党员领导干部作为调查研究的主体,必须不断自我更新。在《〈农村调查〉的序言和跋》中说:“一切实际工作者必须向下作调查。对于只懂得理论不懂得实际情况的人,这种调查工作尤有必要,否则他们就不能将理论和实际相联系。”1958年3月,毛泽东《在成都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脑子一固定,就很危险。要教育干部,中央、省、地、县四级干部很重要,包括各个系统,有几十万人。要多想,不要死背经典著作,而要开动脑筋,使思想活泼起来。”只有坚持长期的反复的调查研究,才能不断检验和加深已有的认识,“才能不断地认识新的事物,获得新的知识”,才能“找出事物运动的规律来,产生新的理论”。值得一提的是,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针对中国建设实践,亲身开展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工作,以进出湖南省境为一次计,毛泽东就曾50次回故乡湖南调研考察,至今在三湘大地留下许多佳话。可以说,毛泽东不仅是毛泽东调查研究思想的发明者、倡导者,也是带头深入一线弘扬党的调查研究优良传统的光辉典范。

上一页 1 23下一页
[责任编辑:焦杨]
标签: 毛泽东   调查研究   思想   现实意义   实事求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