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学术话语的生成:中国近代哲学研究的亮点
中国传统学术中以探究人生、社会乃至天地宇宙之一般“道”“理”为基本宗旨的“天人之学”虽有着数千年的历史,但作为现代学科的“中国哲学”则是在近代以来的中西文化交流中才创立的。作为现代学科的“中国哲学”的学术话语是如何形成的?这既是梳理中国哲学学科发展历史的一个前提性问题,也是以往中国近代哲学研究中的一个薄弱环节。进入21世纪以来,在对“中国哲学”学术话语的生成探讨方面有了新的进展,成为中国近代哲学研究的一个亮点。这些进展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其一,对以“哲学代经学”的历史过程作出了整体梳理。在从以经、史、子、集分类的传统四部之学到以文、理、法、商、医、农、工分类的现代七科之学的转变中,哲学代替了传统的经学,这既是中国传统学术形态的历史性变革,也是作为现代学科的“中国哲学”得以产生的前提性条件。新世纪的相关研究在前人成果的基础上,对西方现代学术分科的传入与影响、沟通中西学的桥梁、传统学科分类走向现代学科分类的内在动因、四部之学到七科之学的演进过程等问题均作出了扎实而具整体性的梳理分析,为进一步探讨“中国哲学”学术话语的生成问题奠定了基础。
其二,对西方哲学的传入与影响作出了更为系统的论述。西方哲学的传入和影响,是作为现代学科的“中国哲学”得以在20世纪创立的一个重要因素,也是中国哲学的现代学术话语得以生成的重要背景。这方面的相关研究在21世纪以来有了新的进展。其中最为集中、最具显示度的研究成果是汤一介教授主编、集中了西方哲学与中国哲学领域的十余名知名学者参与撰写的大型丛书“20世纪西方哲学东渐史”。该丛书立足于19世纪后期以来的中西文化碰撞、交流与融合的时代背景,对包括基督教哲学、康德黑格尔哲学、唯意志论哲学、进化论、实在论、实用主义、现象学、分析哲学、结构主义与后结构主义、后现代主义与后殖民主义等思潮在内的西方哲学东传与影响中国哲学的历史进程以及中西哲学的初步融会等问题作了全景式的描绘和较为深入细致的分析,改变了此前讨论“西学东渐”大多在文化层面而哲学层面的研究尚没有得到展开的状况。
其三,对“中国哲学”学术话语的生成问题作出了更为具体的探讨。这方面的研究从思想资源与外来词汇在中国现代哲学中形成术语的方式等层面对中国哲学现代术语系统的生成问题作了具体探讨。就其思想资源而言,主要有五方面的来源:一是对中国本土术语的直接继承,这是中国哲学现代术语系统形成的基本方式;二是佛教哲学的影响;三是西方哲学的影响;四是日本学术文化的影响;五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影响。外来词汇在中国现代哲学中形成术语的方式则主要包括:格义即通过形式上的比配来译介引入术语;直译即用已有的相同或相近术语进行对等翻译;引申即通过拓展已有相近术语的含义进行翻译;借用即通过改变已有术语的含义进行翻译;造词即通过创造新的术语进行翻译。这些探讨在相当程度上改变了此前的研究对“中国哲学”学术话语生成问题语焉不详的状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