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类:关于马克思的理论本质
马克思重视精神,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
西方在理论上一直以来对马克思主义的批评,主要集中在他们加在马克思头上的历史、经济决定论。还有一个重要的理论批评是:西方人坚持所谓“马克思设想的未来的共产主义那种人间天堂,不过是一种乌托邦而已。马克思无视人性,看不到人性的险恶,才会设想这种不着边际的空中楼阁。相比于西方对人性的深刻洞察,马克思主义是一种幼稚的乐观主义”。
对以上这些问题,伊格尔顿的回答当然是否定的。他指出:马克思虽然宣称一切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但是马克思所说的历史并不是指任何发生的事情,而是指具有重大事件发展进程意义上的历史。其实,革命、阶级、社会主义这些概念都不是马克思的首创,阶级斗争理论也不是马克思的全部,马克思的特色在于将阶级斗争和生产方式结合起来,创造了一种全新的历史观。同样,马克思也绝非经济决定论者。马克思强调经济的主导作用,但是并不认为经济是唯一的因素;马克思还强调其他的因素,并没有将一切社会现象都还原为经济。伊格尔顿还指出:马克思在对许多历史事件背后的社会、政治和军事动因进行研究时,并没有说这些动因只是深层次的经济因素的表现。
马克思并不简单地讨论人性问题,决定一个社会进步与否的因素也不是人性而是制度和教育。资本主义并不代表一切的人性。与抽象普遍的人性相比,马克思更重视个性的发展,并与人的全面发展联系起来。同样,马克思也不承认抽象的平等,而是具体的平等。这就是每个人都享有自我实现的权利,都有权利以自己的行动塑造社会生活。每个人都在保持自己个性的基础上获得自我发展。这种平等是为了个体之间的个性而存在的。资本主义理论家鼓吹的所谓平等,是抽象空洞的虚假平等。
在西方社会中,马克思理论的核心唯物主义学说向来遭到严重误解和恶意歪曲。他们指责马克思主义相信物质决定一切,忽视精神和道德的存在。这显然是不着实际的无知妄说。伊格尔顿一面强调唯物主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等学说的普遍有效性,一面也指出实际上马克思重视精神,尤其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当然马克思从不否定物质对于精神发展的影响。马克思是中欧伟大传统培育出来的很有修养的人,喜欢艺术尤其是文学,具有高超的艺术鉴赏力,他还计划写一部美学著作、一部伦理学著作、一部戏剧研究,并打算结束《资本论》的写作之后,着手研究巴尔扎克。马克思并不反对道德,他反对的是道德主义,即把道德抽离具体历史语境而得出一套绝对的道德判断。马克思是一位不屈不挠的道德思想家,否则很难理解他对资本主义道德的辛辣批评。不仅如此,马克思也是亚里士多德伟大传统的继承者,道德并非意味着法律、义务、守则和禁令,而是如何以最自由、最完整、最能实现自我的方式生活。马克思长期生活困顿,但是却不忘全人类的苦难和解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