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思想理论 > 独家连线 > 正文

张颐武:读书也要换花样

越来越多的粉丝造就了网络时代的明星作家们,而同时,明星作家的成功也在吸引着更多的年轻人走上文学之路,一个偶像的诞生和示范的过程,在众人的瞩目下完成。

北京大学教授张颐武说:“增量的文学越来越多,并且承担着大众文化的功能,偶像作家们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大。或许相对于传统的纯文学来说,他们的技巧还不那么娴熟,他们对于人性的挖掘还不足够深,但另一方面来说,他们使得更多人加入了阅读的世界,这本身就是一件好事。”

MAIN201312121215000486684259024

张颐武(资料图)

大众文化的方向

纯文学可能在技巧上更加多变、灵活、高明,可能对人性的挖掘和发现更加深入,但是它没有使人迷恋的特质。而新的类型文学、网络文学则是大众文化的重要代表,有着大众文化的功能,能够引起人们对于作品乃至对于作者的迷恋。

北京晨报(微博):对于新的类型文学、网络文学写作与作家本身一直存在争议,众多粉丝的存在似乎也使得他们更像明星而非作家,应该怎么样看待这种现象?

张颐武:粉丝的出现,不仅是网络文学,类型文学中也有,不仅是今天,以前也有。比如说当年的琼瑶,她也有很多粉丝,再比如金庸,他的粉丝群同样庞大,甚至在今天,金庸的小说已经成了中国文化中的经典。这是纯文学所不能具有的特征。纯文学可能在技巧上更加多变、灵活、高明,可能对人性的挖掘和发现更加深入,但是它没有使人迷恋的特质。而新的类型文学、网络文学则是大众文化的重要代表,有着大众文化的功能,能够引起人们对于作品乃至对于作者的迷恋。就这个角度来说,作者通过写作而获得比较好的收入,这本身也是一件好事。

北京晨报:对于作品的迷恋,使得读者对作者也产生崇拜的情绪,因而造就了偶像作家、明星作家?

张颐武:在以前纯文学代替大众文化的功能时代,其实也有这种现象,金庸当年也有这样的魔力,巴金写完《家》,也有很多人追捧和迷恋。实际上,读者或者粉丝对于作者的崇拜是建立在作品的基础上的。而且,现在的迷恋,和过去那种对于大师、巨匠、伟人的膜拜不同,变得更加亲切,更加轻松。

上一页 1 2345下一页
[责任编辑:常妍]
标签: 张颐武   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