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思想理论 > 中外思潮 > 正文

国家自信的理论基础与构建路径(4)

以国际形象彰显中华民族的国家自信。中华民族的国家自信不仅要在国内的发展建设中有所体现,也要在国际的交流合作中充分彰显,中华文化正以其深邃的思想内涵和独特的东方魅力日益影响世界。首先是“和”。“和”是和平,它与发展共同构成当今时代的主题。中国是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力量,中国没有参加冷战,没有搞军备竞赛,也没有参加军事集团,“中国反对霸权主义,自己也永远不称霸”,这是发展的中国对世界的庄严承诺。“和”又是和谐,和谐就是要“和而不同”,既尊重多样性,又承认差异性,“和谐而又不千篇一律,不同而又不相互冲突。和谐以共生共长,不同以相辅相成”。中国就是以这种智慧和包容性在祖国统一问题上实行“一国两制”,在领土争端处理中提倡搁置争议,在国际事务中坚持求同存异、求同化异,为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做出了积极贡献。其次是“信”。“信”是信任,信任是交流的基本前提,信任是合作的重要保障。国与国之间只有互相信任才能消除对抗,只有互相信任才能达成共识,只有互相信任才能化解矛盾。“信”又是信誉,人无信则不立,国无信则不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既要言出必行,信守承诺,保证国家政策的持续稳定;又要言行一致,讲求信誉,杜绝损人利己的双重标准。维护中国的国际形象,就要用信誉赢得威信,以信任彰显自信。再次是“义”。“义”是正义,是对现有国际秩序的敬畏与尊重,是对世界大多数国家和人民利益的伸张与维护。正义就是要尽力保障世界各国平等享有发展权利,全力争取谋求全人类自由解放共同福祉,解决人类现实生存和永续发展的突出问题。“义”又是义务,“大国应该尊重小国,强国应该扶持弱国,富国应该帮助穷国”。发展的中国应该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在促进共同发展、维护世界和平方面有所贡献,在安全反恐、能源经贸、环保生态等领域有所作为,在探索第三世界国家和平发展模式方面有所创造,更加自信地承揽大国的国际影响和责任担当。

【注释】

①卢建华:“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是共产党员先进性的根本要求”,《学术论坛》,2006年第3期,第55~59页。

②刘毅:“从认同的视角看共产党员理想信念教育的着力点”,《中共四川省委省级机关党校学报》,2011年,第2期,第34~35页。

③阳传章:“党员干部必须坚定正确理想信念”,《法制与社会》,2012年第8期(上),第145~146页。

④《江泽民文选》(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479页。

⑤[美]约瑟夫·奈:《美国注定领导世界?—美国权力性质的变迁》,刘华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年,第11页,第157页。

⑥费孝通:《文化与文化自觉》,北京:群言出版社,2010年,第202~203页,第249页。

⑦[美]约瑟夫·奈:《软实力》,马晓娟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3年,第33页,第182页。

⑧[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从史前史到21世纪》,吴象婴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253页。

⑨《毛泽东选集》(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441页。

⑩《毛泽东思想基本著作选读》,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与思想政治工作司组编,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499页。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57页,第345页,第358页。

云杉:“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对繁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思考”,《新华文摘》,2010年第20期,第1~9页。

《江泽民文选》(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522页,第108页。

责编/兰颖

上一页 1 234下一页
[责任编辑:赵帆]
标签: 路径   理论   基础   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