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思想理论 > 深度原创 > 正文

中国家族制度之历史观

从历史的角度看,家族不仅是社会最稳定的基层单位,同时,家族制度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家族属于民间社会,与官府一起构成维护封建统治的基石。在封建社会后期近千年的历史中同封建政权、封建礼教纠合在一起,产生了长期而深刻的影响。时至今日,虽然家族制度的内涵几经变迁,但仍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社会发展,这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得以体现。

随着中国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中国的家族制度在不经意间又开始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自中国被卷入世界现代化进程后,中国的家族制度就不时被提起,之所以被提起,在很大程度上是做“批判”用。因为总是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受到某种阻碍,对传统进行检讨时,中国的家族制度才会被人“想起”。在某种程度上,中国的家族制度基本上已经成为“裙带风”、“拉关系、走后门”等负面形象的代名词。然而,家族制度毕竟是几千年中国传统的一部分,我们也不可能在一夜之间摆脱这种传统而生存。所以,如何评估中国的家族制度,的确需要一点冷静和实事求是的心态。

中国家族制度的历史

从历史的角度看,家族不仅是社会最稳定的基层单位,同时,家族制度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封闭性和自足性,既是独特的存在也是“东方奇观”。家族属于民间社会,与官府一起构成维护封建统治的基石。自进入文明时代以来,我国古代的家族一直是以父系的血缘联结的,而若干出自同一男性祖先的家族又组成宗族。《尔雅·释亲》即把由同一高祖父传下的四代子孙称为宗族,实际上有些宗族还可包括更多的世代。家族和宗族密不可分,有时甚至合二为一。所以,我国的家族制度与宗法制度有着密切的关联。所谓宗法,是指一种以血缘关系为基础,标榜尊崇共同祖先,维系亲情,在宗族内部区分尊卑长幼,并规定继承秩序以及不同地位的宗族成员各自不同的权力和义务的法则。

以修宗谱、建宗祠、置族田、立族长、订族规为特征的体现封建族权的家族(宗族)制度,完全适应了封建统治的需要,不断得到发展和完善,在封建社会后期近千年的历史时期同封建政权、封建礼教纠合在一起,产生了长期而深刻的影响。更重要的是,这种影响不仅有负面的,也内含很多正面因素,从维系中华文化不致断裂的角度看,它甚至有某种不可替代的作用。它也与中国人的亲缘和血缘关系连在一起,通过祖先崇拜和宗庙等仪式,构成了一种准宗教形式的文化体系和价值体系,将族人凝聚在一起,并使其成为在战乱中保存中国社会基本单位的有效组织形式。设若没有中国的家族制度,中华文化或许已经消亡,或转化为另一种形态的文化与宗教体系了。

在国家层面上,大家族的影响最大。按照雷海宗先生的看法,中国的大家族制度曾经过了一个极盛、转衰与复兴的变化;这个变化与整个政治社会的发展又有密切的关系。春秋以上是大家族最盛的时期,战国时代渐渐衰微。汉代把已衰的古制又重新恢复,此后一直维持了两千年。春秋时代大家族制度仍然盛行,由《左传》、《国语》中可以看得很清楚。并且大家族有固定的组织法则,称为宗法。士族有功受封或得官后,即自立一家,称“别子”。他的嫡长子为“大宗”,称“宗子”;历代相传,嫡长一系皆为大宗,皆称宗子。宗子的兄弟为“支子”,各成一“小宗”。小宗例须听命于大宗。只大宗承继土田或爵位;族人无能为生时,可靠大宗养赡。除大宗“百世不迁”外,其他一切小宗都是五世而迁,不复有服丧与祭祀的责任。“迁”就是迁庙。宗法的大家族是维持封建制度下贵族阶级地位的一种方法。封建破裂,此制当然也就难以独存。所以到战国时期,各国贵族推翻,宗法也就随着消灭,连大家族也根本动摇了。

因此,春秋以上的大族不只是社会的细胞与经济的集团,并且也是政治的机体。各国虽都具有统一国家的形态,但每一个大族可说是国家内的小国家。经过春秋末、战国初的变革之后,家族才只是社会的细胞与经济的集团,政治机体的地位已完全丧失。至此专制君主所代表的国家可随意支配家族的命运了。据今日所知,战国时代最有系统的统制家族生活的就是秦国。①

上一页 1 2下一页
标签: 历史观   中国   家族   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