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思想理论 > 思想名人堂 > 正文

迟福林:中国“黄金”靠改革挖 利益链成最大阻力

被寄予改革厚望的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9日在京举行,知名改革学者迟福林用三个“转型”概括他的期待:经济转型、社会转型、治理转型。

“转型改革已成为未来衡量中国发展前景的焦点问题。”他说。未来几年,中国的转型改革若有突破或重要突破,将换来10到20年的可持续增长。反之,若转型改革不到位,经济和社会风险可能随之增大,成为影响中国发展的最大障碍。

这位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在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指出,目前中国的经济转型到了一个关节点,社会转型到了一个临界点,治理转型也到了一个关键点。

“经济体制改革应以理顺政府与市场关系为重点,激发市场活力,从而使我们的发展方式转变有实质性突破,从过去主要追求GDP转向追求公平可持续发展。”他说。

迟福林警告说,这项改革如若拖延,产生的经济风险可能会引发大的经济危机。而社会转型不及时,社会矛盾、群体事件等社会风险会将会急剧增大。

而经济和社会的转型,都依赖于政府的转型。迟福林主张改变政府主导,转向追求市场主导下政府的有效作用,而非政府主导下市场的有限作用。

“政府以公共服务为导向的转型,应该成为十八届三中全会改革的一个亮点,我对此寄予很大期望。”他说。

公共产品短缺问题突出了

过去35年改革,最大的成功在于基本解决了13亿人的吃饭问题,从以温饱为目标的生存阶段,上升到以人的自身发展为重要追求的发展性阶段。人们的需求结构也随之发生了重要变化。

“这就产生了一个问题:以温饱为目标的私人产品短缺问题基本解决了,老百姓开始更多地追求好的教育、医疗、就业、消费环境和发展环境,公共产品短缺的问题突出了。”迟福林说。

新的短缺折射出需求与低水平公共产品供应之间的不平衡。然而,正是这种需求结构发展的不断变化,引发新的市场社会需求,成为推动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动力。

“今天,人们‘端起碗来吃肉,放下筷子骂娘’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对更多更好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需求。如果这个方面解决不好,不仅影响经济转型,更影响社会转型和治理转型。”他说。

“我们的经济转型、社会转型、治理转型一定要适应改革开放35年后社会需求结构变化的大趋势,这样不仅能将13亿人的消费需求释放出来,而且能够解决我们今天面临的很多问题。”他说。

“中国有‘黄金’,靠什么挖掘?改革!”

上一页 1 2下一页
[责任编辑:王卓怡]
标签: 迟福林   中国黄金   利益链   最大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