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理论“二元对立”的超越与反思
自民主理论与实践产生以来,大众民主与精英民主、直接民主与间接民主、民主与权威之间的批判与反批判就从未停止,在争议中各自理论得以不断地修正与完善。从逻辑角度讲,它们之间界限分明,针锋相对。事实上,许多学者正试图探索一条中间道路,希望能够跨越这条“非此即彼”的鸿沟。例如,佩特曼在其参与民主理论中反对将参与适用于所有领域,而只将其限于人们息息相关的领域(如社区工作场所),因为只有在人们最为熟悉也最感兴趣的领域,只有当个人有机会直接参与和自己生活相关的决策时,才能真正控制自己的日常生活。
那么,如何从技术层面解决参与民主同精英民主之间的矛盾呢?随着互联网时代的来临,人类的生活方式在纵向和横向两面都发生了巨大改变。政治生活的实践催生了所谓的“网络民主”,其基本特征是:网民作为政治主体,通过网络空间和基于网络技术的数字互动,表达政治意愿和参与公共事务管理决策,以直接民主的形式来谋求自身利益。网络民主既是一种政治生活形式,也是一套制度规范。网络民主通过电子网络等技术手段,不仅加快了信息传播的速度和数量,而且突破了地域限制,改变了以往民主参与的方式。网络民主在网络技术支持下弥补了代议民主制不完整、不及时的缺点,网络通信的廉价性、匿名性也鼓励了网民政治参与的机会,同时迫使政府信息公开,防止暗箱操作,使政府诚实信用。
网络民主不仅使公民参与政治在代议制下成为可能,甚至为协商民主提供技术条件,难怪有人评论网络民主是在信息时代人民寄予厚望的民主形式。“在静态上,它介于直接民主与间接民主之间,在动态上,他反映着从间接民主向直接民主发展的趋势。”⑨网络民主是在新的技术条件下提出的从不同角度解决民主二元对立状态的方法,现实中的民主一定是具体而非抽象的。“适宜的就是最好的”。也许,“民主的诸多形式是连续的光谱,一端是直接民主,另一端是间接民主。适宜的民主不是两个极端,而是多种形式民主的综合。”⑩民主是多种形式的综合,公民参与政治也应探索多样的形式。因此,探索适宜的民主模式对任何政体来说都是没有终点的旅途。
(作者为天津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博士研究生)
【注释】
①②[日]蒲岛郁夫:《政治参与》,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1989年,第5页。
③杨光斌:《政治学导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255~256页。
④[美]R·达尔:“对‘精英民主主义理论’的回应”,《美国政治科学评论》,1966年,第60页。
⑤[法]卢梭:《社会契约论》,何兆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年,第30页。
⑥[美]卡罗尔·佩特曼:《参与和民主理论》,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6年,第13页。
⑦[英]密尔:《代议制政府》,商务印书馆,1987年,第55页。
⑧[美]熊彼特:《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与民主》,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年,第130页。
⑨⑩陶文昭:“信息时代的民主参与”,《社会科学研究》,2006年第2期,第52~56页。
责编/边文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