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思想理论 > 思想博 > 思想库 > 正文

论马克思的“自由个性”思想及其现实意义(2)

马克思“自由个性”思想长期以来被忽视

“自由个性”是马克思追求个性独立和自由、社会关系平等和谐的价值诉求和目标;更是个人的一种存在方式和发展方向,它表现为不断实现着又不断向更高水准发展的生动鲜活的历史过程。可是,在历史上,马克思这一“自由个性”思想却被忽视了,其原因在于:

第一,由于时代特征不同,对马克思主义理解侧重点出现了不同。马克思主义始创于19世纪中期,在当时革命和战争是时代的主题,各等级之间、阶级之间斗争此起彼伏。尽管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追求是人的解放和人的个性自由而充分的发展,但由于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都很不成熟,人们解决问题的方式更多地倾向于使用暴力。人们更多地是关注马克思主义阶级斗争学说和革命学说。对现实斗争成效的关注超过了对未来理想目标的长远考虑。对工具的考虑超越了对价值目标的诉求。对于革命者而言,最为重要的是忠诚和严密的纪律性,个性反而是出于另外一个层面的东西。

第二,由于东西方文化差异,对马克思主义理解出现了不同。东西方文化背景的差异也是造成忽视马克思“自由个性”思想的重要原因。西方文化较多地强调个性,他们对一些社会现象的批判也大都是从个人的视角入手。他们对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是源于封建社会对个性的压抑和资本对个人的异化。所以,他们提出的一些社会理想都内蕴要求“个人联合起来”的因素。从马克思的批判中,也可以看到这一点:“自由人联合体”就是一种基于个人自愿联合基础上的共同体。而东方文化恰恰相反,更侧重于整体主义。东方人对个人个性的追求只是限于自我的狭小空间,一旦涉及到外界的时候往往要么成为整体主义的一环,要么就永远游离于体制之外。这也造成马克思主义传入东方后很快被一种“整体主义”意识所征服,这种“整体主义”意识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很快地把马克思主义追求个性自由的层面掩盖了起来。

第三,由于传播路径不同,对马克思主义理解出现了不同。从历史上来看,中国人对马克思主义的接受主要不是直接通过德国,而是经过了苏联这一媒介。马克思主义诞生于西方先进国家,是关于如何在西方先进资产阶级国家基础上实现共产主义的学说。而在发展过程中,在俄国变成了如何在落后国家首先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再实现共产主义的学说。这一历史发展的事实导致马克思主义从马克思恩格斯的学说在很大程度上变成了列宁的学说。在这一转化过程中,马克思主义价值底蕴中的追求个人个性和自由的精神在很大程度上被忽视了,这与原来的马克思主义是迥异不同。对中国而言,“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马克思主义仅有只言片语传入中国,只是在苏联布尔什维克革命之后才逐渐进入中国人的心灵。”②所以,马克思学说首先是以列宁主义的“革命”姿态传入中国的;而在新中国成立之后我们的建设在很大程度上又受到苏联模式的影响,在这个过程中,马克思的“自由个性”思想被忽视了。

上一页 1 23下一页
标签: 马克思   意义   现实   思想   个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