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思想理论 > 学术人生 > 正文

前中顾委委员于光远去世 曾为邓小平起草讲话稿

于光远

北京青年报:【著名经济学家于光远今晨去世】记者刚刚获悉,中国社科院原副院长、原中顾委委员于光远今日凌晨去世。于光远1915年生人,是我国著名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曾参与起草邓小平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上的讲话。我国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中的许多重大理论问题都是他率先或较早提出的。

简历:

经济学家于光远先生于2013年9月26日凌晨3点因病医治无效去世,享年97岁。于光远,1915年7月5日生,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原姓郁,名锺正,1936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1955年被遴选为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学部委员。1977年至1986年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1978年兼任马列所第一任所长。

往事略集

▲于光远和钱

于光远曾经是中宣部里最有钱的人,也是最不在乎钱的人。他每个月都请科学处办公室的一位服务员给他在上海的母亲寄钱,他母亲每次都在回信中说明收到了多少钱。回信中所说的钱数总是少于他所寄出的钱数,原来是被那位服务员偷偷克扣了。然而于光远却马马虎虎,竟从来没有觉察。

这位服务员是个小偷,而且是个惯偷,偷过很多人的钱。一次作案时,他被抓获了,并被起诉到法院。他供认说,偷于光远的钱最多。法院开庭审理此案,通知于光远作为证人出庭。可是于光远在回答法官的询问时,却一问三不知,说不清楚他的钱是什么时候怎么被偷的,更说不清楚被偷了多少钱。他那副狼狈无奈的窘态,惹得法庭上下哄堂大笑。于光远的这一轶事,在中宣部里很长时间都被传为笑谈。(这里,顺便坦白交待一下,在法庭上,那个服务员还供认:曾在龚育之挂在办公室的上衣口袋里偷过钱。而在此之前我也毫无察觉。)于光远之所以有钱,是因为他稿费多。上世纪五十年代,全国各地都学习他编写的《政治常识读本》和《经济建设常识读本》,印量极大。后来,他和苏星主编的《政治经济学》是当时全国唯一的一部政治经济学读本,印量也极大。他的稿费当然就特别多。稿费怎么用?那个时候时兴的方式是交党费。于光远用稿费交了很多党费,但也没有全部交,他留下一部分,以便自己来支配。他有自己的一些想法,比如,资助一些公益事业。中国人民大学的剪报公司,也就是今天的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最早就是于光远出钱办起来的。中宣部机关幼儿园、中宣部建游泳池,他都是资助人之一。

八十年代有人批判于光远“向钱看”,其实他是赞成两句话:既要“向前看”,也要“向钱看”;“向前看”是坚持方向,“向钱看”是重视生产,重视经济效益。至于他自己,对钱可是从来不在乎的。

▲于光远的八字人生

一、勤。也就是‘爱劳动’。眼勤、耳勤、手勤、脑勤,五官四肢都勤。劳动创造物质和精神财富。一个人只有勤,才能有所作为;

二、正。也就是直,正道直行。正直是大聪明,也是大道德;

三、坦。也就是真,说真话,做真事,就是待人坦诚,‘君子坦荡荡’嘛;

四、深。研而究之,探求本质,从现象到本质,从第一本质进到第二本质;

五、创。要有创新的强烈欲望和兴趣。要独立思考,反对陈腐,勇于冲破旧事物的罗网;

六、韧。孜孜不倦,坚韧不拔。要成功,勇是必要的,但须继之以韧性的战斗。目的尚未达到,‘我就跟你没有完’;

七、情。对人对事要有热情,心肠要热,不论看人看问题头脑要冷静,同时要有丰富的人情味。在人与人之间,应有更多的理解、同情和爱,不要感情冷漠;

八、喜。也就是乐。我欣赏经常乐乎乎的性格。不论遇到什么不顺心的事,或者什么病痛,都要想得开,自找快活,不要自寻烦恼。

于老饮酒,但“没什么水平,也从不过量。醉了,身体会不舒服,醉过的人证实了我的这种说法。

于老饮茶,且很有品味,中国茶叶博物馆就是20世纪80年代初由他倡议而建立在杭州的。饮食上他喜欢甜食和粥。

上一页 1 234下一页
[责任编辑:王卓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