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商井喷式发展带来快递行业快速成长,而与此同时各类行业问题也层出不穷。近日,国务院法制办公室网站发布了关于《快递条例(征求意见稿)》,就快件和用户安全等向社会公开征集意见。条例对快递行业“实名制”进行了全面规范,也对快递作业人员处理快件的方式做出约束。
那么,我国快递的行业现状怎样,未来革新和改进的方向又在何处?北京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王耀球教授用“快、小、乱、低”四个字概括出当前快递行业的主要现状,并向记者表示,今后快递行业应拉开梯度,对高货值商品,要适当提高运输的费用支出。以下为采访实录。
“快、小、乱、低”构成我国快递的行业现状
我国当前快递行业的现状可用四个字来概括,“快、小、乱、低”。快,是指随着电商业务快速增长,也带动了快递业务的同步快速增长。小,是指当前存在相当数量的小规模快递公司,进入门槛很低,地域上、业务上都比较分散。乱,是指在快递行业内部,存在着业务操作规范和流程标准上的不一致,对外竞争较为混乱,对内规范性相对不足。低,主要服务效率较低,同时其费用也较为低廉。
应该说,随着快递业务的迅速发展,一系列新问题、新考验也随之显现出来。这其中,如何建立快递行业与客户之间完好无损的投递信任,是如今快递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同时这也是本次国务院法制办出台《快递条例(征求意见稿)》所要集中精力解决的重要问题。
实施快递实名制,是对快递公司及消费者权益的双重保障
本次条例中强调的快递实名制,应该说是解决投递信任及快件保质保量问题的一个有效途径。在B2C模式下,不一定每次发货人都要出示身份证,快递员都要验货。这是因为,B2C模式下,电商往往是在固定仓库委托快递公司提货送给客户,快递公司业务员与电商管库员已形成了长期的默契关系。在这种情况下,对验看货物及发货人证件不必多做苛求。然而在C2C模式下,由于发货人不固定,货物情况也不固定。因此,对于发货人证件的检验、对货物质量状态的验看,是出于保护消费者的一种责任和义务,也是事关诚信体系建立的一个问题。
另外,在B2C、C2C模式下,电商公司持有对商品的所有权,快递公司并无所有权,但负责将商品从卖方运至买方手中。一旦消费者收到的商品与卖方出售的有所出入,在此过程中,究竟是快递人员在快递过程中偷梁换柱,用非法手段掉包商品,还是电商买方在销售时本身就有以次充好的行为,这中间恐怕难以说清。所以说,快递公司要求验货、验证,既是对客户负责,也是对快递公司自己的信誉负责。
日常生活中实名制已普遍,隐私泄露毋需过于担忧
许多人也担心,一旦快递公司对发货人及每名客户的证件、联系方式一一查看,是否会造成个人隐私的泄露?对此我认为,在当前许多日常社会活动及经济活动中,例如机票订购、医院就诊等,也都需要出示有效证件,提供个人信息。说到底,个人隐私必定是社会诚信体系中一个最基本的细胞,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也是每个个体在参与各项社会活动过程中,所应当承担的责任。
同时,快递企业有责任和义务保护用户的个人信息。反对以虚假信息进行电子商务及快递委托业务,绝不是说个人的信息安全就将不受保护。若将其信息作为商业机密进行倒买倒卖,则是一种违法行为。
快递费用需拉开档次,买方自行选择是否保价运输
禁止带有恶意损坏商品性质的踩踏行为,快递公司基本对此表示赞同。但界定快件运送过程中的抛洒,确实是一个难题。严格来讲,如果快递派送完全遵照合理的、有人文情怀的业务操作,就必须投入巨资,引入自动分拣系统,辅以扫码枪。然而,快递行业本身就是一个成本、利润极低的行业,不可能拥有巨大的资本来建立一个自动化的、流水线式的分拣分拨设备。因此,派件过程中的抛洒是一种业务权替行为,对此过分苛求,快递公司难免有所微词。
然而,我们的中国邮政是有这套自动分拣分拨设备的。随着快递行业的兴起,邮政系统自身业务逐渐不足,作业能力存在较大富余。因此,快递公司今后能否租用中国邮政下设的分拨分拣设备两到三个小时,以此实现业务制度上的创新?当然,这同样会不可避免地提高快递行业的作业成本。所以,今后应该加大对快递行业的扶植量,必须要适当提高快递行业的费用支出。“又要马儿跑,又要马儿不吃草”的发展模式恐怕难以为继。
未来快递的发展方向可参照邮局过去的保价货物,对于那些高货值的、易碎的商品,明码标价,适当抬高派件费用。运输过程中,快递员也不能再对此类货物进行抛洒,要完全手递派件,轻拿轻放。快递公司可根据买方的需求,由买方自行选择是否进行保价运输服务,拉开快递运输的档次。市场要细分,业务也要细分,这样才能既保障快递公司收入,顾客又能得到完满的服务。同时,正如前面所说,希望中国邮政能够积极参与到快递行业自动分拣设备的租赁业务当中,保证快递行业更健康、有序、持续地发展。
快递行业的迅速发展,是互联网经济带给传统社会的一个巨大变革。在发展的同时,各式各样的业务问题也会日益显露,这是一个成长中事物必然经历的正常现象。因此,对待这些问题,我们不应该横加斥责和抨击,而要用规范化、标准化、创新的模式加以解决,这才是有利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发展途径。
(光明网记者张心怡采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