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李克强总理东盟之行引起了广泛关注。这些关注并不仅仅来自中国与东盟,甚至是整个亚洲乃至世界。中国长期以来对中国-东盟关系非常重视,在双方发展关系过程中,积极与不利因素共存,因此,此次李克强出访反映出以下三个重要方面:
一、李克强东盟行显示出中国继续深入发展与东盟关系的积极姿态。李克强总理在此前的东盟之行中,对于中国-东盟战略伙伴关系的发展,曾用过一个形象比喻,即从“黄金”到“钻石”。这既包含着对中国-东盟关系的发展和既有成果的肯定,同时又是对继续发展相互关系的强烈期待,这种强烈期待本身就反映出中国政府与中国人民发展相互关系的积极姿态。
这一姿态不仅仅是外在的,尤其要注意的是,姿态奠基于具体行动。2013年10月,习近平主席与李克强总理先后访问东南亚,这已经反映出中国对与东南亚关系的高度重视;同时仅这一年中,中国就提出了“建设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打造中国-东盟自贸区升级版”、“建构2+7合作框架”等一系列重大倡议,这些倡议都得到了积极的回应。尤其是正在筹建的“亚投行”,东盟的参与热情很高。所以,李克强此次东盟之行,实际上继续体现了中国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强调中国与东盟发展良性互动关系的极端重要性。中国与东盟是近邻,中国有一句古话,远亲不如邻,尤其是双方在很多方面有着共同的利益需求,属于命运共同体。中国愿意与世界尤其是东盟国家共享中国发展的红利,同样,中国发展也离不开世界,特别是东南亚等周边国家的支持。所谓经济全球化、贸易自由化,就是把整个世界变成一个利益共同体,那么,中国与周边国家特别是与东南亚国家无论历史的、现实的,直接的、间接的,经济的和政治的关系都更加重要。
由于历史与现实的种种原因,双方存在着一些矛盾问题,而问题的存在意味着避免矛盾与冲突升级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我们要以积极的姿态、正确的方法,建设性地去寻找共识、消除分歧、解决问题。也只有双方都认识到双方关系的重要性,并且都愿意去维护这种关系,才能实现良性互动。此次李克强总理东盟之行,彰显出中国一如既往追求这种良性互动,也是我们推动良性互动的又一举措。
三、阐明寻求共识和化解矛盾的路径与方法。李克强东盟之行,既是姿态,又是实际行为,还是寻求突破口和路径的体现,将推动我们与东盟共同寻找更通畅的渠道发展双方关系。
第一,要有主观上的努力。李克强在两年前谈及中国与东盟关系时,曾提出“多栽花,不栽刺”,中国有句古话叫“多栽花,少栽刺”,把“少栽刺”改成“不栽刺”,这本身就凸显了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的良好愿望,中国-东盟关系要往正向走,这就是“不栽刺”,“不栽刺”充分显示出中国政府和人民主观上的积极努力。
第二,要建构制度和规则。李克强说,“东亚的长治久安需要有坚实的制度安排。”制度更带有根本性,国家之间要良性互动必须用制度来规范,制度越清晰,越能保证双方有所遵循,所以,强调制度安排,这本身也是一个路径和方法。
第三,确定明确的价值取向和目标。实现我们一直强调的“包容、互利、平等、公道、实事求是、实现双赢多赢。”这也是中国一直在向世界表达的,中国的发展是推动世界和平的,当然也包括东南亚和平。我们的价值取向和目标就是实现合作共赢。
第四,要有鲜明又可行的路径。中国与东盟都应该用积极的姿态,来营造发展双方关系的良好氛围。有了这个基础,中国-东盟就形成了一个双向的聚合力和良性互动。可以期待,中国与东盟在走过了“黄金十年”后,将迎来“钻石十年”的新阶段。
(作者为国防大学教授公方彬,人民论坛记者王卓怡 采访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