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唯物史观谈论的不是抽象的个人,而是现实的个人。在理论层面,现实的个人是唯物史观的理论前提,这是通过科学抽象形成的社会性的个人,是与生产力、生产关系、阶级、国家、意识形态等密切关联的个人。个人与历史规律是辩证统一的,任何把个人与历史规律对立起来的观点都是形而上学的思维。
【关键词】唯物史观 个人 历史规律
【中图分类号】A56 【文献标识码】A
现实的个人是唯物史观的理论前提
历史是人的活动的结果。因此,历史观以对人的理解为前提,对人的不同解释建构出不同的历史观。马克思恩格斯扬弃了黑格尔和青年黑格尔派对人和历史的理论阐释,他们发现了“现实的个人”,以及理解“现实的个人”的有效途径,以此批判了唯心史观,创立了唯物史观。
在分析黑格尔以及青年黑格尔派在解释人、历史时,马克思指出他们的根本错误在于对人的抽象理解,并以抽象的人的本质为依据去理解现实中的人。这样,历史变成了大写的“人”的展开过程,“人”支配了各个历史时代。马克思批评道,他们没有注意个人的物质生活和社会生活,因此,也就没有谈论任何真正的生活。他们只是把与自身最接近的阶级生活提升为人的生活,他们所说的“人”仅仅是德国人,世界历史的舞台变成了自我意识、类和唯一者之间的争吵。马克思颠倒了黑格尔及青年黑格尔派理解人和历史的思路。马克思认为,德国哲学运思的总体路向是从观念出发去理解产生观念的现实,而正确的做法是与之相反,即从现实出发说明观念。在理解人的问题上,正确方式不是从人的概念下降到现实的人,而是从现实的人的生活出发上升到人的概念。在理解历史的问题上,正确的方式不是从历史的观念出发演绎出现实的历史过程,而是从现实的历史进程中概括出历史的抽象解释。
在马克思看来,历史是以一些“现实的个人”为前提的。现实个人不是抽象的自我意识,不是类本质的感性化存在,不是利己主义的个人,而是一些有血有肉、有着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并通过自身的活动满足这些需求的个人。因而,现实的个人是从事着物质生产活动,在一定的物质前提和条件下活动着的个人。可见,“现实的个人”不是任意提出的理论教条,而是对人类千百年来的历史经验的科学概括;不仅是具有肉体、精神特性的个人,而且是具有社会性的个人。现实的个人是过着社会生活的个人,只有在人与人的现实关系中,人才能得到真正的理解。唯物史观以“现实的个人”为前提,概括了从事生产的、社会性的个人的生活过程,阐明了现实个人在生活中形成的生产力、生产关系、政治结构以及意识形态的关系,论述了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上层建筑也随之改变的社会历史运动机制。
个人与构成历史诸要素的关系
唯物史观中的个人是处于现实关系中的个人,具体讲来,就是与生产力、生产关系、阶级、国家和意识形态密切相关的个人。对历史的理论反思必然要阐述个人与这些要素在历史中的关系。
个人与生产力。生产力是人们改造和影响自然以使其适合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生产力由以生产工具为主的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和劳动者构成。生产工具是生产力的物质载体,个人对生产工具的占有就意味着对生产力的占有。在历史上,由于对生产工具的占有情况不同,不同的人在承担着物质生产活动和自由自主的活动。所以,对绝大多数个人来说,由于丧失了对生产工具的占有,生产力就变成了与个人同时存在而又不依赖他们,并与他们相分离、相对立的异己的力量。只有当个人拥有生产工具时,生产力才成为个人力量的体现。此时,劳动成了大多数个人与生产力保持联系的唯一途径,并且只能通过这种异化劳动来维持他们的生命。当人们通过革命等方式改变对生产工具的占有情况时,只是使某些个人成为了生产工具的私有者、生产力的占有者,大多数个人与生产力的异化的关系没有得到根本改变。
可是,生产力毕竟是由处于生产关系中的每个人的力量总和构成。因此,它必然要求每个人对生产力的普遍占有。在马克思看来,只有现代无产阶级才能实现对生产力总和的占有以及由此而来的才能总和的发挥。随着无产阶级通过普遍联合的方式,使生产工具归属于每一个个人,生产力也为联合起来的无产阶级共同占有。这样,生产力不再是异己的力量,而是变成了属于每一个个人的力量。这时,异化劳动才能消除,劳动才能真正成为自由自主的活动。
个人与生产关系。人们在生产实践活动中结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社会经济关系就是生产关系。个人与生产关系的状况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状况是紧密相连的、一致的。当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适应时,个人与生产关系相适应,个人在一定的生产关系中生产自己的物质生活及与此相关的东西。如同个人活动受到生产力的束缚一样,个人的活动同样受到生产关系的限制。当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发生冲突时,这种限制性会被人们自觉地意识到。这时,人们把束缚其活动的生产关系看成是桎梏。随着新的生产关系代替旧的生产关系,与新的生产关系相适应的生产力会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同时个人与生产关系的状况也会得到改善。
迄今为止,生产关系仍然是在个人之外的、不受个人支配的条件,它的发展过程是自发的,它的发展结果也并不符合所有人的利益。共产主义社会中的个人则按照生产力的要求共同支配生产关系、改进生产关系。这是因为“它推翻一切旧的生产关系和交往关系的基础,并且第一次自觉地把一切自发形成的前提看作是前人的创造,消除这些前提的自发性,使它们受联合起来的个人的支配”①。
个人与阶级、国家。依据人们对生产资料的关系的不同,人们形成不同的社会集团,即阶级。这些集团、阶级在一定社会经济结构中所处的地位是不同的,其中一个阶级能够占有另一个阶级的劳动。个人总是与生产资料有着一定关系的个人,总是处于一定的生产关系中的个人,因而个人总是从属于一个特定阶级的个人。个人的社会地位、生活状况总是与一定阶级的地位、生存状况一致的。在历史中,不同阶级的对立、斗争导致了国家的出现。国家就是统治阶级进行阶级统治的工具。对于隶属统治阶级的个人来说,国家是一个真实的共同体,他们是有着个人的自由的。而对于隶属被统治阶级的个人来说,国家则是一个虚假的共同体,其自由是被束缚的。
受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限制,以往的革命都没有改变、也不可能改变生产资料私有制,因而,也不可能改变个人从属于阶级、国家的状况。个人只能作为阶级中、国家中的个人而存在,而不能作为真正的个人而存在。无产阶级必须联合才能真正反抗资产阶级,通过无产阶级革命使自己上升为统治阶级,并作为统治阶级发展生产力、改革生产关系。因而,无产阶级能够消灭阶级存在的条件,进而能够消灭无产阶级自己的统治。随着阶级的消亡,国家也会消亡。代替阶级对立和国家的,将是一个自由人的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②。
个人与意识形态。意识形态树立于经济基础之上,是整个社会的物质条件和相应的社会关系的表现。它体现为各种不同的情感、思维方式、道德观念和人生观等。少数统治阶级的思想家或多或少有意识地构建意识形态,他们在理论上把这些情感和观念变成某种独立自在的东西,一方面作为社会生活的准则,作为进行统治的手段;另一方面为自己统治的进行粉饰。大多数个人通过教育继承了这些情感和观念。由于他们并未真正理解这些意识形态观念的来源、本质和功能,他们与意识形态是关系是受动的、非批判的。不管个人在主观上怎样肯定自己可以超脱意识形态,他仍然是这些思想的产物。例如,在现实生活中,个人会以为自己的意志、好恶和理想等就是他个人行动的真实动机和出发点,通常他很难会自觉地意识到其活动是受着既有意识形态支配的。可见,统治阶级的思想成为了每个时代多数人的思想,成为多数人的行为根据;它在拥有统治社会的物质力量的同时,拥有了统治社会的精神力量。
唯物史观诞生后,基于对意识形态的充分认知,个人可以不再是被动地受意识形态的制约,而是可以自觉地建构、维护乃至批判意识形态。一方面,在对待以少数人的利益为出发点、以继续保持对多数人的统治为目的的旧意识形态时,个人可以依据唯物史观检讨任何既有的旧观念,旧的意识形态就不再仅仅是外在于人、统治人的观念,而是变成了可以为人们自觉反思、批判的对象。这样,在理智层面,旧的意识形态对人统治力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被消解掉。另一方面,人们可以自觉地创建与每个人利益相一致的新的意识形态。马克思主义就是自觉地以无产阶级利益为宗旨、以个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为最终目的的科学意识形态。在这里,意识形态与个人不再是统治与被统治的关系,而是辩证统一的。马克思主义体现了每个人的利益和愿望,同时无产阶级每一个成员都自觉去发展和维护马克思主义。
总之,在迄今为止的历史中,只有少数人拥有进行自我创造、自我发展的条件,对于大多数个人来说,生产力、生产关系等条件是作为某种异己的东西同他们相对立的。大多数个人不是真正的个人,他受制于外在的各种条件,他不过是物质生产、政治职能和意识形态的执行者。共产主义则要推翻一切旧的经济基础、旧的政治结构和旧的观念,把个人自由发展的外在条件变成由联合起来的个人联合控制下的条件。在由真正个人参加的联合体中,个人的自由和才能可以得到充分的发挥。
个人与历史规律的关系
历史规律指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运动。那么,个人与历史规律的关系如何呢?一种观点认为,个人与历史规律是不能兼容的;另一种观点认为,个人与历史规律是辩证统一的。
个人与历史规律的形而上学的对立。有两种方式否认个人与历史规律的辩证统一。第一种方式是把历史活动归因于有意识的个人活动,强调个人、特别是夸大杰出人物在历史上的作用,进而否认历史运动具有规律性。第二种方式是强调社会历史运动的规律性,无视人的能动性,忘记了人类历史是由每个人的活动构成的,个人在历史上不能不发生作用。这两种方式把个人和社会、自由和必然形而上学地对立起来了。从思维方式上看,它们的共同错误在于对历史的形而上学式的思考,割裂了个人和社会、个人的主观选择性和历史的客观规律性的关系。他们首先抽象出来一个与社会历史无关涉的、处于真空中的自由的个人,和一条与人的活动无关的必然的历史规律,然后抽象地谈论两者的关系。这种理解个人和社会历史关系的理论自然是错误的,站不住脚的。
个人是属于一定社会的个人,个人只有在与其他个人的关联中才能存在、发展。在任何历史条件下,个人总是从自己的出发的,为了满足自身的需要,他们必然要按照某种方式联系起来,发生相互关系,并且每天都在更新这种关系。同时,我们可以看到,发展不断地进行着,单个人的历史决不能脱离他以前的或同时代的个人的历史,而是由这种历史决定的。③鲁滨逊式的抽象个人是近代社会造成的原子式个人在理论上的片面的反映,是想象力的虚构。
个人的自由选择与历史的规律性也不是矛盾的。历史是追求自身目的的人的活动,但是,个人的选择不是任意的。个人的意志的内容、意志的实现方式以及意志的实现程度,都是与个人生活于其中的社会生活条件密切相关的,归根到底受到经济的情况(或是他个人的,或是一般社会性的)的塑造、限制。在社会历史中,无数多的、受外在条件制约的特殊意志相互交错、相互冲突,融合成了为不同集团、阶级共同享有的一些大观念,这些大观念体现了不同集团、阶级的利益和愿望,是不同集团、阶级对现实社会关系的有意识的反映。由个人意志形成一些大观念,再由这些大观念融合成合力,进而由合力造成的历史并不是按照任何(神圣的、个别的)意图而进展的,而是谁都没有希望过的事物。在历史领域内形成了一种同没有意识的自然界中的状况完全相似的状况。由合力造成的历史,归根到底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的结果。可见,个人的选择与历史运动的规律不是截然对立的。
个人与历史规律的辩证统一。在唯物史观中,个人不是抽象的存在,而是处于各种关系中的现实的个人,历史规律也不是抽象的规律,而是人的活动所造成的。现实的个人在历史中既是受制约的,又是能动的。一方面,现实的个人的活动受着既成的社会生活条件的制约;另一方面,现实的个人也在创造新的生活。也就是说,一方面,旧的环境在塑造着人;另一方面,人也在创造新的环境。现实的个人的知识、才能、性格、品质等既是个人努力的结果,也会受到时代条件的制约。现实的个人可以在他所能满足社会需要的程度内,发挥他的个人才能,但是,他对社会历史的影响程度取决于当时的社会组织、社会力量的对比。
历史人物是一定历史事件的领导者组织者、倡导者或思想理论的代表人物。在历史舞台上,人们既是历史的剧中人,是创造历史的主体,又是历史的剧作者,受着历史条件的制约。历史人物在历史情境同样既是能动的,又是受动的。一方面,英雄造时势。历史人物对历史发展有着巨大影响,甚至把个人的鲜明印记打在了历史上。另一方面,时势造英雄。历史人物不能任意改变历史,他的活动受到历史条件、历史规律的制约,他不能决定和改变历史发展的总进程和总方向。首先,现存的社会制度能够保障历史人物顺利成长,使他的才能比同时代的其他人更符合时代的需要。其次,历史人物只有顺应历史发展方向和人民群众的要求,才能起到推进历史发展的作用,否则,如果他违背了历史发展规律,历史人物也将被历史抛弃。也就是说,他们不得不做历史要他们做的事情—不做就会倒台。他们也不能做历史不要他们做的事情,做了就会垮台。最后,在历史的进程中始终起着决定作用、规定历史进程的总方向的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在这个意义上,任何历史人物都不能创造历史。他不可能按照自己的意志改变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俾斯麦即使处在自己权势的巅峰时期,也不可能把德国拉回到自然经济去”④。可见,在唯物史观中,个人与历史规律是辩证统一的。
(作者单位:辽宁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本文系2014年辽宁省社科基金一般项目“唯物史观的因果解释模式研究”成果,项目编号:k505600545)
【注释】
①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22页,第294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年,第515页。
④王荫庭编:《普列汉诺夫读本》,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年,第174页。
责编/张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