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在对网络涉稳舆情进行学理性分析的基础上,从舆情涉及领域、国内外舆情态势、舆情中的“塔西佗陷阱”、舆情主体特点以及舆情传播特点五个层面,总结了当前互联网涉稳舆情发展态势。提出了网络涉稳舆情的动态控制机制:舆情信息的汇集与分析机制、网络监测预警机制、快速反应机制与协作联动机制。
【关键词】网络涉稳舆情 发展态势 动态控制
【中图分类号】B822.9 D648.1 【文献标识码】A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3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3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6.18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5.8%①。互联网信息的丰富性、即时性和无限链接性,使得越来越多的网民倾向于通过互联网获取新闻信息、发表评论,从而形成网络舆情。近几年来,我国网络舆情涉及面趋于广泛,公众参与从“普及率提升”转换到“参与程度加深”。网络舆情从线上走到线下,虚拟与现实的互动性和融合性不断增强,使得互联网不仅是公众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也发展成为公众表达意见的重要平台。近年来众多事件表明,由互联网舆情所引发的社会不稳定问题日益凸显,政府亟需总结分析互联网涉稳舆情的发展态势与特征,建立动态网络涉稳舆情监测、引导与控制机制,维护社会稳定。
网络涉稳舆情的学理分析
网络舆情引导的起点是要厘清涉稳舆情的概念、范畴及其生成发展阶段特征,才能在海量网络舆情中有针对性地搜集、监测和处置涉稳舆情。网络涉稳舆情属于社会舆情范畴,简而言之是网络上存在的影响社会稳定的一些事件、言论及思想等。社会稳定,就是社会的稳固和安定。然而,当前经济社会发展迅速,用价值目标在于政治上封闭和排他的“刚性社会稳定”进行界定无疑是不合时宜的。反之,有学者提出“柔性社会稳定”的概念,倡导“韧性稳定”②观,也即社会在人们干预控制和调节下实现的社会生活的一种动态平衡状态,③它的价值目标包括政治、经济的稳定、社会秩序正常以及社会情绪的平和安定。其实从社会稳定的反面来分析,会加深我们对社会稳定的本质理解,即“整个社会未发生以急速打破既有制度框架为目的指向、以大规模暴力行为为表现的民众反叛活动”④。
基于以上分析,笔者认为网络涉稳舆情是指在互联网上出现的人们对于有关国家安全事件(钓鱼岛及反日游行)、经济安全事件(多地曝集资案)、恐怖袭击事件(昆明火车站恐暴案)、民生事件(沈阳店铺关门事件)、涉外突发事件(斯诺登“棱镜门”事件)、群体性事件(四川什邡事件)、社会治安事件(周克华案)、刑事案件(李天一案)、公安民警违法违纪案件(河南民警摔婴事件事件)、政府官员贪污腐败案件(王立军和薄熙来案件)等十大类事件的认知、态度、情感和行为倾向的集合。网络涉稳舆情表现出已经发生、正在发展和不断变化的特征。因此,应科学看待网络舆情,提升对网络涉稳舆情的分辨能力,增强对网络涉稳舆情的警惕性,严密监控互联网上的各种信息媒介与载体,将各类网上社会安全舆情信息纳入以上十大分类体系中。同时,制定互联网涉稳舆情各个种类的具体预警等级标准,根据舆情发展过程中点击量、发帖量,关注度实时变化趋势动态监控,利用风险评估技术和定量分析方法,针对发帖言论性质,舆情信息传播速度,发帖人群特点,对可能性后果进行预测,提出及时应对措施,消除影响社会不稳定的可能性因素。
网络涉稳舆情发展态势分析
网络涉稳舆情总体态势不断攀升,涉及领域日趋多元化。截至2014年1月,中国互联网普及率虽已达到45.8%,网络舆情广泛而烈度。究其原因,一方面,经济社会改革发展是在一个相对有限时空下快速进行的,大量的社会矛盾被挤压在有限的时空下就显得更为广泛、复杂和突出;另一方面,社会发展的步伐滞后于经济的发展。通过对近几年的网络舆情进行梳理、分析和归纳总结,并结合人民网发布的年度互联网舆情分析报告,可以发现我国互联网涉稳舆情总体态势继续攀升,网络涉稳舆情涉及领域日趋多元化,其中诸多涉稳舆情事件反映的是公众对民生问题的关注、对政府及官员公信力的质疑,以及对社会治安稳定的担忧。另外,需要重点关注的是2013年度出现的司法直播及打击网络谣言事件,在互联网上引起全体网民的集体围观、喧哗和热议,与此同时将公检法司等政法部门推向网络舆情的聚焦灯下,成为网络涉稳舆情关注的焦点。
国内外反动敌对势力扰乱舆情不容忽视。国内外反动敌对势力从未停止过对我国民众思想的诱导和渗透,对我国政府的歪曲、诋毁和丑化,试图以此来扰乱我国政治经济社会的稳定。在互联网上,国内外敌对势力将一些问题炒作,激化人民群众内部矛盾,不遗余力的批判我国政府的政策方针及改革措施,用“谣言倒逼真相”⑤等荒谬思想挑唆网民实施非理性、偏激、暴力行动与政府对抗,凡此种种都构成群体性事件的重要诱因。2000年以来中欧、东欧国家屡次爆发的颜色革命,2011年初北非、西亚的“茉莉花革命”是典型的国外敌对势力运用网络实施动员和操控,形成网络反动舆情,线上走入线下,网上与网下相结合,最终摧毁现实国家的社会稳定与政治稳定。互联网业已成为西方敌对势力扰动我国社会稳定的重要渠道和工具,美国前国务卿奥尔布赖特在论及中国时就毫不掩饰地说:“中国不会拒绝网络,拒绝网络就是拒绝现代化,中国只要不拒绝,我们就有武器。”⑥国外敌对势力在互联网上主要在以下几方面制造涉稳舆情,需要给予高度关注并提高警惕:一是大肆炒作我国经济社会转型所带来的一些问题、矛盾及引发的热点事件;二是插手并煽动我国民族问题⑦;三是挑唆国际矛盾、历史遗留问题及民族敏感问题。
网络舆情中的“塔西佗陷阱”开始显现,政府公信力、公权力遭遇挑战。古罗马普布里乌斯·克耐里乌斯·塔西佗(Publics Cornelius Tacitus)在出任执政官时,曾说:“当政府不受欢迎的时候,好的政策与坏的政策都会同样地得罪人民。”这个见解后来成为著名的“塔西佗陷阱”定律⑧。在网络社会中,“塔西佗陷阱”如魔咒一般隐藏在每一个涉稳舆情热点事件中,政府部门对事件的处理稍有不慎,就有可能滑入“塔西佗陷阱”的恶性循环中。自媒体时代信息传播方式使得传统政府及媒体操控把关下的“集约式”话语权被打破,网络时代重构了平民话语权,削弱了政府主导性,加之政府部门日常形象维护不足、危机事件应对不力,极易导致政府跌入“塔西佗陷阱”。2013年初,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发布的《社会心态蓝皮书》指出,中国目前社会的总体信任进一步下降,群体间的不信任加深和固化,表现为官民、警民、医患、民商等社会关系的不信任,也表现在不同阶层、群体之间的不信任,从而导致社会冲突增加⑨。值得强调的是,一旦有些政府部门陷入“塔西佗陷阱”,则很可能泛化到整个政府部门,从而导致社会秩序的混乱。目前社会转型期中的网络舆情事件频发,“塔西佗陷阱”成为政府社会管理中需要常态应对的挑战,“塔西佗陷阱”可能因政府漠视舆情民意、信息淤塞而急速裂变,也可能在政府的及时有力应对中逐渐消解。
网络涉稳舆情主体特点分析。首先,公民权利意识不断增强。互联网及新媒体技术的普及,使得传统媒体把关及政府控制的信息传播方式被解构,意见表达趋于均衡性和多元性。许多的网络涉稳舆情的产生与发展都伴随着网民对自身或某个体或某一群体的权利的争取和维护,民众在网络上对事件的持续关注、互相传递信息,许多评论也从口诛笔伐转向理性的分析和审视。其次,网络话语权行使失范引发社会焦虑情绪蔓延。网络上充斥着大量虚假信息,部分缺乏理性思考的网民很容易被这种舆论环境所影响,最终形成网络舆情的“群体极化”现象。网络舆情“群体极化”现象的产生,会使网络舆情产生一边倒效应,即演变为保守的更保守,激进的更激进,对主流舆论产生对抗和破坏,构成社会稳定的隐患。最后,网络意见领袖影响力依然强大。网络意见领袖在网络上表现活跃,在一些热点公共事件和议题上,其思想价值的传播对广大民众具有更大的主导及影响力,常常超过了政府及媒体的传播力。
网络涉稳舆情传播的特点。网络涉稳舆情的传播具有速度快、信息量大、网上网下互动融合以及虚拟话语场域转变等特点。首先,网络舆论的发布和转发不受时空的约束;其次,网络是新媒体技术条件下的“拟态环境”,民众很容易被误导;再次,网络舆情与现实社会有着密切的联系,表现在网上网下的互动和融合;最后,网络舆情传播不断发生虚拟场域的转换,以微信、新闻客户端为代表,移动互联网在一些突发事件和公共议题上开始成为新信息源。
网络涉稳舆情动态控制机制研究
网络涉稳舆情信息的汇集与分析机制。网络涉稳舆情信息的汇集与分析是进行网络舆情动态控制的基础前提,是指通过组织专兼职工作人员,组建有效运作的工作网络,利用快速、便捷的手段和途径,运用科学方法进行各类涉稳舆情信息的全方位收集,并适时进行分析研判,鉴别信息真伪、把握总体态势、发展苗头动向、预测发展趋势。
网络舆情是海量的、碎片化的,网络涉稳舆情信息汇集的全面、及时、质量都直接影响到网络舆情控制的效率,因此,应当建立分布广泛、布局合理、反应灵敏、运行畅通的舆情信息汇集网络,实现有目的和定向地收集信息。根据如上对网络涉稳舆情的概念界定,网络涉稳舆情的信息收集应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一是人民群众对中央政府、地方政府以及相关政府部门的态度及看法;二是人民群众对于社会热点、焦点的看法及疑问;三是媒体关注的社会焦点事件等;四是一些重要的社会群体、意见领袖的言论,以及网民对其的态度等。
网络舆情信息分析水平的高低和是否到位,直接影响到决策及产生的现实效果如何。分析机制包括初步分析和深入分析,初步分析即首先分析判断信息是否属于舆情信息、信息本身的真实性,同时分析某条舆情信息应向哪级领导、哪个部门报送。经过初步分析后,对于内涵丰富、价值重大、隐藏性强的舆情信息进行深入分析,目的在于“识其性、明其策”,⑩即准确把握舆情信息的性质,包括所属类型、总体态势、价值内涵等,依此提出处理应对的对策建议。在进行深入分析后,还要进行最后的综合研判,即在充分汲取专家意见的基础上,高度精炼地概括出报送的舆情信息,直接供领导决策之用。
网络涉稳舆情的监测预警机制。网络涉稳舆情热点的出现往往是有规律的,构建科学有效的监测预警机制就是要增强对网络涉稳舆情的预见性,提高处置的针对性和及时性。首先,要做好日常的网上巡查,利用先进的监测软件、网络技术手段实时监控;其次,对于一些负面的涉稳网络舆情信息要加强动态监控,建立以转发频率、评论次数、围观人数等指标为重点观测点的“积分预警体系”,当积分累计达到危险限值,便自动预警,提示需要进行适当干预及处置;再次,开发智能型监测软件,对网络涉稳舆情及热点事件中的敏感词汇进行搜集录入,不断丰富软件后台数据库,通过及时筛查、比对和过滤,即时发现涉稳舆论,以便实时监控和智能预警;最后,要即时关注网络及各媒体高度关注的热点事件,加强此类负面事件网络舆情的全程监控,实时分析研判、分析预测发展走向,并采取有效的引导措施,全程跟踪处置,防止事态恶化失控。
网络涉稳舆情的快速反应机制。进一步完善网络涉稳舆情的快速反应机制,就是要在涉稳舆情发现后,第一时间掌握真实舆情信息,同时根据涉稳舆情的性质、趋势、网民与媒体的关注焦点,实施发布权威舆情信息,占据舆论高地。可以借鉴南方网在网络论坛中引导网络舆情的方法措施:主动导贴、积极跟帖、善于劝贴、注意收贴、适时结贴。“先发制人,后发制于人”,一方面,利用先进的智能监测软件,对严重的涉稳信息进行自动删除,对其IP地址实施封杀,限制浏览国外敏感网站;另一方面,充分利用各种网络资源,营造强大的舆论氛围,使“谣言止于事实”,针对网民的疑问,请专家学者或相关部门给予直接解答,并通过议程设置引导舆论。
建立健全网络涉稳舆情快速反应机制,包括决策、实施、咨询参谋及保障四个子系统,处置网络涉稳舆情应重点把握四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及时准确,要争取快速反应的时效性,确保舆情信息的准确;二是把握适度,发布舆情信息要适时、适度,有助于动员和组织网络公众参与工作;三是突出重点,把握正确舆论导向,以积极主动的姿态应对涉稳舆情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四是分类响应,各级政府部门应根据不同类别、不同影响程度、不同发展阶段的舆情,启动应对工作。
网络涉稳舆情的协作联动机制。从网络涉稳舆情的分类上可以看出舆情信息涉及面很广,所以其处置需要政府部门、公安部门及媒体的协作联动,共同应对治理。首先是政府层面,一旦网络涉稳舆情出现,便要根据舆情类别启动处置预案,各部门就要投入联合协同作战中去;第二是公安部门内部要形成跨区域、跨警种的合成作战机制,实现信息真正共享,对外宣传口径一致;第三要加强与媒体的沟通合作,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争取新闻舆论支持,使媒体在网络涉稳舆情中充当理性的信息“把关人”和舆论引导者。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本文系公安部公安理论及软科学课题“网络涉稳舆情发展态势与控制机制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120100006100417)
【注释】
①《第3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参见http://www.cnnic.net.cn/hlwfzyj/.
②于建嵘:“从刚性稳定到韧性稳定—关于中国社会秩序的一个分析框架”,《学习与探索》,2009年第5期。
③周斐斐:“党的领导人社会稳定思想初探”,《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研究生论文专刊,2011年第3期。
④张恒山:“‘社会稳定’概念释义”,《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13年第4期。
⑤姜胜洪:“当前网络舆情的主流态势及应对思路”,《前言》,2012年第23期。
⑥周如俊,王天琪:“网络舆情: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领域”,《思想理论教育》,2005年第6期。
⑦曾润喜:“国家政治安全视角下的中国互联网虚拟社会安全”,《华中科技大学学报》,2012年第4期。
⑧张春华:《网络舆情:社会学的阐释》,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年,第212页。
⑨赵冬晶,骆正林:“自媒体时代我国政府如何应对‘塔西佗陷阱’”,《阅江学刊》,2013年第10期。
⑩中共中央宣传部舆情信息局,天津社会科学院舆情研究所:《舆情信息汇集分析机制研究》,北京:学习出版社,2006年,第58页。
陶建杰:“完善网络舆情联动应急机制”,《党政论坛》,2007年第9期。
张纯青:“新闻网站贴近受众的途径”,参见http://www.southcn.com/news/china/zgkx/200411080483.htm.
魏永忠:《公安机关舆情分析与舆论引导》,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11年,第285页。
责编/于岩(实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