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思想理论 > 深度原创 > 正文

建设人才强市的襄阳经验

核心提示: 【摘要】人才是第一资源,上到中央,下到地方,各级政府一直高度重视人才工作。想要更好地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必须在人才工程建设中重点突破、以用为本,在完善平台、培养举措、服务保障方面进行优化,这样才能积极贯彻国家尊重知识、尊重劳动、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重大方针。

【摘要】人才是第一资源,上到中央,下到地方,各级政府一直高度重视人才工作。想要更好地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必须在人才工程建设中重点突破、以用为本,在完善平台、培养举措、服务保障方面进行优化,这样才能积极贯彻国家尊重知识、尊重劳动、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重大方针。

【关键词】  人才工程  优先发展 创新驱动       

【中图分类号】D067       【文献标识码】A

近年来,湖北省襄阳市坚定不移地走人才强市之路,已入选全国创新型试点城市。襄阳市以“隆中系列十大人才工程”为突破口,将工程实施与政策创新、机制改革、资源整合、要素集聚、环境配套等有机结合,广纳天下英才为襄阳所用。

坚持重点突破,以重大工程带动人才队伍建设

城市之间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内陆城市在人才竞争中,必须找准发展定位,把人才优先发展的战略布局落到实处。

坚持规划先行。要根据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特点、资源禀赋情况和科教人才现状,确定人才发展重点项目,使人才发展与产业发展、科技发展、教育发展相协调,更好地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创新投入机制。人才投入要舍得花钱,要设立人才发展专项资金,纳入财政预算,保证重大人才项目投入足额到位。通过税收、贴息、引导基金等政策,鼓励和引导社会、用人单位、个人投资人才资源开发。加强对人才工程资金监管,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强化绩效管理。重大人才工程必须充分整合各方面资源,形成合力。坚持项目化推进,明确责任,明确进度。探索建立第三方参与的监测评估机制,加强对工程实施情况督促检查,保证人才工程取得实效。

突出以用为本,以人才引领创新驱动发展

就内陆城市而言,人才规模、人才投入产出指标、科技成果转化率等相对靠后,人才流失现象较为严重。因此,必须牢固树立以用为本理念,把引进聚集紧缺急需人才放在首位。

围绕主导产业,引进领军人才。襄阳通过实施“隆中人才支持计划”,引进了一大批高层次人才团队来襄创新创业,部分项目已产生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湖北追日电气公司引进“千人计划”专家刘正新博士进军新能源产业,获得300万元资助,成功研发出智能充放电设施,打破国外技术垄断,被评定为国家重点新产品。

坚持刚柔并举,实现借智发展。要创新引才机制,坚持刚性引进与柔性引进相结合。在大力引进领军人才的同时,注意吸引刚毕业的大学生,积极引导本籍在外优秀人才回归创业。襄阳市大力支持企业与高校院所联合组建“隆中人才创新团队”,带动全市70%以上的企业与高校院所建立合作关系,使项目研发与团队建设齐头并进,高新技术企业由2011年的82家迅速增加到237家。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最终要落实到企业,因此必须调动企业引才聚才积极性。襄阳通过发放住房补贴、提供人才公寓、举办大型招聘活动等,三年支持企事业单位引进高层次人才近千名,被新华网誉为“政府用‘皇粮’为企业‘抢人’”,在全国产生较大反响。

构筑承载平台,让各类人才充分施展才华

载体平台是内陆城市的短板,应通过强力的经费支持和系统的政策扶持,加强创新创业载体建设,抢占科技创新、人才创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制高点。

加快建设公共服务平台。内陆城市要以高新区和开发区为重点,大力建设科技城、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产业研究院等载体,加快配套技术公共服务、技术成果交易、创新创业融资服务和社会化人才服务等平台,使人才、科技、资金、市场等要素有机结合。

支持企业建设创新平台。政府要通过宣传引导、牵线搭桥、经费扶持等措施,支持企业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新建企业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发中心、院士专家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等载体,切实增强对人才的吸纳承载能力。

搭建政产学研融合平台。政府要积极组织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建立全面合作关系,健全“院校联系市县、院系结对产业、专家扶持项目”制度。通过担保贷款、贴息贷款、知识产权质押贷款、设立风险投资补偿基金等,鼓励银行、风投创投机构大力支持创新创业项目,并注重发挥科技中介、金融中介作用,促进科技成果快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创新培养举措,使人才队伍素质整体提升

我们要统筹考虑各类人才队伍建设的整体性、层次性和差异性,努力造就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

重点培养领军型人才。领军型人才具有很强的示范引领、辐射带动作用。襄阳采取“名人+团队”模式,加快区域性教育中心、医疗卫生中心和文化中心建设。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襄阳连续五年出了7名省状元,重点大学录取率全省第一,状元之城声名远扬。

大力培养创业型人才。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必须深入实施创业培训进校园工程,加强创业技能培训,组建创业导师团,开办创业沙龙,提供政策咨询、风险评估、创业辅导、财务咨询、法律咨询、融资扶持、人员招聘、包装推介等“一条龙”服务,帮助人才提高创业成功率。

注重培养实用型人才。基层一线特别是条件艰苦地区普遍缺乏教师、医护人员、农业科技人才,中小型企业普遍缺乏技能人才,补充的人才很快又流失了,因此必须在培养“永久牌”人才上下功夫。要通过与高校联合定向培养、选派现有人员挂职学习、加强继续教育培训等方式,大力培养用得上、干得好、留得住的本土人才。

强化服务保障,让各类人才潜心干事创业

重大人才工程不仅是发展人才的重要载体,还是直接联系人才、服务人才的重要渠道。

优化人居环境,提高幸福指数。应顺应人才需求从物质需求到发展需求的转变趋势,加快健全现代交通体系,完善科技创新、金融服务、教育、医疗卫生、文化艺术等配套设施,让人才安居乐业,享受高品位生活。

优化法治环境,促进公平竞争。人才发展需要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的制度环境。襄阳学习上海自贸区经验,在全国率先建立“一枚印章管审批、一个部门管市场、一支队伍管执法”新模式,做到工业项目审批零障碍、注册零收费、服务“零距离”。实施重大人才工程,应克服急功近利、急于求成、立竿见影的浮躁情绪,给人才足够的创新创业时间。大力营造“鼓励创新、褒奖成功,宽容失败、允许再来”的良好氛围,让人才心无旁骛地创新创业创造。

优化服务环境,激发创造活力。坚持事业留人、待遇留人、感情留人,完善领导联系专家人才制度,扩大专家联系面,大力表彰宣传各类优秀人才,在全社会大兴识才、爱才、敬才、用才之风。

(作者为湖北省襄阳市委常委、组织部长)

【参考文献】

①《湖北襄阳:政府加大补贴力度打造“人才磁场”》,新华网,2013年6月17日。

责编/高骊  申唯佳(见习)   美编/于珊

[责任编辑:张寒]
标签: 襄阳   经验   人才   建设   强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