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同志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次集体学习时指出,要根据时代变化和实践发展,不断深化认识,不断总结经验,不断实现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良性互动,在这种统一和互动中发展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为贯彻落实这一重要精神,人民日报理论部与教育部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发展研究中心、中央党校哲学教研部近日联合召开“发展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研讨会。现摘发4位专家学者的发言。
——编 者
强化时代意识世界眼光前瞻思维
坚持“三个面向” 推进理论创新
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 郝立新
始于问题、源于实践,是科学发展的规律,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规律。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是以实践发展为基础、以回应和解决问题为导向的。理论的每一步创新,又指导和带动了实践的进一步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理论创新,是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巨大动力。
以我为主 为我所用
在合理借鉴中发展中国化马克思主义
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 冯颜利
发展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应关注国外马克思主义学者对中国的研究,从中吸收和借鉴有益的东西,以我为主、为我所用。进一步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吸收其中包含的合理化建议,坚持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境界。
概括形成开放融通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
积极推动“术语的革命”
北京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 张宇
挖掘潜在概念,予以彰显阐述。经典马克思主义著作中,有些概念在当时由于描述的事物尚处于萌芽状态或初发阶段而并不显眼,如虚拟资本、社会资本、国际价值、世界体系、精神生产、自由时间等。而在当代,这些概念所反映的事物日益成为普遍、重要和本质性的社会现实,这就需要我们根据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论述并结合新的发展,对其作出深入的理论阐述。
不能仰仗西方理论来说明中国问题
克服路径依赖 确立理论自信
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 丰子义
就理论探索而言,吸收、借鉴国外相关研究成果非常必要,加强与国外理论研究人员的对话、交流确实需要,因为我们的探索研究不是封闭的而是开放的。西方学者对发展问题的研究比我们早,他们所提出的一些问题、所阐明的一些观点、所运用的一些方法,值得我们重视。但重视不等于依赖,不能仰仗西方理论来阐释和说明中国问题。将中国问题的分析和解答寄托于西方理论,无益于对问题的真正解答,无助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必须克服对西方理论的路径依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