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我们都被谆谆教导要爱护公共物品,并且要与一切破坏公共物品的行为作斗争。对于从以往农村集体经济走过来的人,对公共物品有着特别的感受。那时,除了门前屋后父母开垦出来的一小块自留地用来种种菜外,其他的田土山水都是属于公家的,不要说犁耙打谷机等大型农械,甚至连家里的菜刀铁锅等都得上交炼铁,不准私有,举目所及,皆为公共物品。因此小孩子被教导从小要爱护公共物品,离开学堂的大人,则以到处都是“打击一切偷盗公共财产的行为”标语所警示。这一切的背后,在当时有着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因为公共物品是那样的脆弱,一不小心就会被人们顺手牵羊,被人想方设法占为己有。
对于这种现象,许多人并没有细想。而对于那些专贪公家便宜的人,皆以道德败坏加以谴责,甚至游街批斗,重者判刑入监。侵占他人财产,无论公家私家,理当受到应有的惩罚。可是,关于什么是公共物品,人们并没有细究,其实经济学家对此有着深刻的研究。
凡是市场机制不能发挥作用的地方,就需要政府来弥补
生活中许多美好的东西都是免费的。人们将这些东西称为公共物品。比如河流山川、海洋湖泊、空气阳光等,这些都是大自然提供的。还有另外一些物品,如免费使用的公园和道路,节假日政府组织的大型烟花表演,保家卫国的军队,这些是由政府提供的。
资源配置方式有两种,一种是计划机制,一种是市场机制。改革开放之前,我国资源配置实行的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实践证明通过计划机制实现资源配置是失败的,人民公社时期的农村集体经济为什么失败,就是将所有的物品变成公共物品,由一个看似万能的机构来计划生产和分配。改革开放后,我国逐渐走向市场经济,提出应该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大部分物品都是通过市场来配置的,价格是引导买卖双方决策的信号。凡是市场机制能够充分发挥作用的地方,就要实行资源的市场化配置;凡是市场机制不能发挥作用的地方,就需要政府来弥补,积极发挥政府的作用,如凭借市场机制无法解决公共物品的问题。
那么,什么是公共物品,经济学将无排他性和无消费中的竞争性的物品称为公共物品。首先是不能阻止人们使用一种公共物品,即无排他性,另外,一个人享用一种公共物品,并不减少另一个人对它的使用,即无消费中的竞争性。比方说,节假日在公共场所燃放的烟花,燃放烟花时,阻止任何一个人看到它是不可能的,因此它不具有排他性,而且,当一个人享用烟花美景的利益时,并没有减少其他人同样享用它的利益,也就是它不具有消费竞争性。这类的物品,由于无法准确定价,并且无法向特定的享用它的群体收费,或者收费的成本高于收益,因此市场是不会愿意生产这类产品。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最大的公共物品就是国防与外交了,因为所有的国民都从国防这一公共产品中获得保护的利益,而且一个人从其中获得利益,并不能阻止和减少其他人从中获得利益。因为无法准确定价,也无法向那些特定受益者收取费用,私人没有提供这一公共物品的激励,只能由政府来提供。
当然,当情况有所改变时,市场或许也会因此变化。同样是燃放烟花,如果是在一个特定的场所,比如旅游景点,只有特定的旅客才能欣赏到这一烟花美景,将其他人排除在外,并且可以向特定游客收取一定费用,因此,作为旅游景点管理者就有燃放烟花的激励,并且从中获利。同样,作为安全保护产品,如果是单位请保安维护单位的安全,或者是公众人物或私人老板请保镖保护个人安全,这个时候就可由市场来提供,因为其有排他性,也有竞争性,可以准确定价,并向特定受益者收取费用,这种产品就不是公共物品。
为了更大效益地配置资源,政府与市场要清晰地划分边界
还有一种产品被经济学称为公共资源。即它具有消费中的竞争性,但没有排他性。比方说,海洋中的鱼,当一个人捕到鱼时,留给其他人捕的鱼就少了,即具有消费中的竞争性,但是,并不能阻止其他渔民去海里捕鱼,它不具有排他性。
关于公共资源最有名的经济学例证就是公地悲剧,小镇上有一块公地,即镇上的公共资源,起初,镇上允许所有居民在上面放羊,但是后来,随着人口的增加,居民都无限扩大自己家的羊群数量,以至于土地变得寸草不生,养羊变得不可能了,曾经是镇上的支柱产业羊毛业也消失了,居民也因此失去了生活的来源,造成了公地的悲剧。因为公地无排他性,一个人使用不能阻止其他人使用,但是有消费的竞争性,因为一个使用会减少其他人的使用。而没有一个家庭有减少自己羊群数量的激励,每家的羊群只是问题产生的一个小部分原因,但所有的家庭做出对自己有利的选择时,造成了对整体的不利后果。也就是说,一个家庭羊群的负外部性也许不明显,但所有家庭的负外部性加总即造成了公共的悲剧。
公共物品的脆弱性,就在于所有人都可免费使用它,从中获利而不必支付费用,每个人看似从中获利,但最终的结果是所有人都不能从中获利,以致悲剧收场。亚里士多德曾指出:“许多人公有的东西总是被关心最少的,因为所有人对自己东西的关心都大于对其他人共同拥有的东西的关心的”。
那么,有没有好的方法来解决这一难题呢?经济学家分析,镇里可以对每个家庭的羊群数量加以管制,使羊群总数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不至于让公地草丛生长的速度赶不上羊群数量增加的速度,这是对全体居民都有利的措施。当然,也可以把土地分给每个家庭,居民自己会根据实际情况来控制羊群的数量,这时土地就是私人物品了。我国改革开放初期,农村实行土地承包制,土地分到每家每户,从而带来了农村经济的腾飞,其原因也是如此。
由于公共物品没有排他性,因此滋生了许多搭便车者,即得到这种物品的利益但又避免了为此支付费用的人。这个问题的存在使私人市场无法提供公共物品,因此只能由政府来提供,可用税收收入对其进行支付。当市场自身无法解决时,只有充分发挥政府的作用,弥补市场缺陷和不足。当然,为了更大效益地配置资源,政府与市场要清晰地划分边界,市场生产的产品有排他性也有消费中的竞争性,如电视机,除非你花钱,否则你就得不到电视机,而且,一旦你得到它,你就是唯一受益的人,拥有其全部产权和支配权,这个时候,政府就不必自己生产电视机,它只需培育和维护一个公平的生产环境则可。因此,政府要从这些竞争性的市场领域中退出来,但是对于另外一些无排他性也无竞争性的公共物品,政府提供是其应有的职责。
(作者系湖南文化学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