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心灵鸡汤”,大家都不会陌生,尤其是对于80后、90后的一代人来说,“心灵鸡汤”更是伴随着他们成长的人生良药。不管是为了寻找叛逆期的心灵抚慰,还是从偶像的“光荣”事迹中寻找前进的力量,甚至单纯的为了高考作文不至于没话可说,“心灵鸡汤”都是他们人生中必修的一课。套用“没有在深夜痛哭过的人不足以语人生”这句网络流行语,那就是,没有读过“心灵鸡汤”的人不足以谈成长。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心灵鸡汤”更是借助互联网的翅膀传播到了社会的各个角落,毫不夸张的说,“心灵鸡汤”已经成为这个时代的标志之一。
观察各类“鸡汤”广为流行的背后,其首要原因在于弱化命运的作用。鸡汤美文能够为阅读者提供真实的代入感,用温柔的、热情的抚慰代替真实的、冰冷的描述,让他们相信自己其实也可以像主人公一样幸福。概括这类文章,可以看出,其显著特点就是借助名人效应、成功典范,以他们的励志经历、人生感悟引申出人生“正能量”。然而,一个经常被人忽视的问题就是,所谓的成功经历和人生感悟经常是被夸大、扭曲甚至歪解的,用这种虚假信息熬制的“鸡汤”只能是现实生活的麻醉剂,终不能真正解决每个人所面临的困境和难题。
在这个网络虚拟化、社会碎片化的时代,人们对于信息、知识、情感的诉求已更偏向于快速的、通俗的浅层次理解,网络、微博、微信等互联网平台的兴起更为通俗化、直观化、感性化的“心灵鸡汤”提供了现实的可能。随着点击率成为新媒体时代的核心指标,“心灵鸡汤”类的内容也越来越成为了媒体致胜的“密钥”。然而,媒体作为信息提供者、社会观察者、政府监督者功能的丧失也意味着“心灵鸡汤”正在日益摧毁社会的生存根基,从某种意义上说,心灵鸡汤类的文章拯救了媒体的点击率,但是,让人忧心的是它拯救不了我们。
对于“心灵鸡汤”类文章的大热,有其必要性和合理性,笔者不否认它为疲惫的人们提供了休憩的港湾,为毫无头绪的生活提供了借鉴。然而,现实生活中人们的失落、迷茫和脆弱并不是毫无缘由的,而是因为在各自的工作生活中遇到了问题。一个人在遇到问题时,需要的是冷静与理性,有了这些他们才能直面问题、解决问题。令人遗憾的是,“心灵鸡汤”的目的不在于解决问题,而是企图用感性认知代替理性思考,从而使人的负能量转换为正能量,这正是“鸡汤”的荒谬所在。
“心灵鸡汤”的另一个危害在于其普遍的逻辑缺失。它们看似很有道理,亦温情脉脉,但大多毫无逻辑,经不起任何推敲。近两三代国人普遍的逻辑缺失,恰恰可以说是社会充满暴戾之气、欠缺理性沟通的重要原因。在这个国人普遍求索问路的大变革时代,“鸡汤”对于他们所需要解决的问题没有任何帮助,甚至只是一种障眼法。因为解决公众面临的问题,更需要的是事实、理性和逻辑。
心灵鸡汤难道完全无意义了吗?也许并非如此。实际上,鸡汤的流行,既是人在某个年龄阶段的特殊需要,也是任何社会中通俗文化的普遍需要,这是普世性的“刚需”。判断其好坏的标准,关键在于“鸡汤”是什么样的“鸡汤”,是味道纯正有营养的“鸡汤”还是假冒伪劣有“三聚氰胺”的“鸡汤”。
在这个网络时代,信息爆炸性的增长,大众面临的问题日渐多元,因而一定不存在解决所有问题的万能“鸡汤”。只有通过深刻的理解,通过理性而有逻辑的思考,汲取真正“鸡汤”的营养,才能最终在人生的路途上解决问题,实现自己的价值。“心灵鸡汤”也许会成为网络媒体赚取点击的“秘密武器”,但是,如果都是这种以感性代替理性、以想象取代行动、毒液四溢的“心灵鸡汤”,那么它终究不会成为拯救社会的“良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