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思想理论 > 深度原创 > 正文

为疲软的文坛补充思想的钙质

核心提示: 创作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既需要提高文化的整体水平作基础支撑,更要用顶尖的艺术精品带动文艺的全面繁荣。提升创作的整体品质,促进文艺创作由“高原”达到“高峰”,应理解浮躁、平庸,努力把精品意识贯穿于文艺创作生产的各个环节;应强化作家艺术家的生活积累,不足社会实践和生活阅历的必修课;应增强文化贮备,全面提升创作队伍的文化素养;应强化文艺创作的思想张力,为文学艺术大剂量地进步思想的钙质;应独辟蹊径,大胆创新,不断攀登文艺创作的新高峰。

【摘要】创作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既需要提高文化的整体水平作基础支撑,更要用顶尖的艺术精品带动文艺的全面繁荣。提升创作的整体品质,促进文艺创作由“高原”达到“高峰”,应理解浮躁、平庸,努力把精品意识贯穿于文艺创作生产的各个环节;应强化作家艺术家的生活积累,不足社会实践和生活阅历的必修课;应增强文化贮备,全面提升创作队伍的文化素养;应强化文艺创作的思想张力,为文学艺术大剂量地进步思想的钙质;应独辟蹊径,大胆创新,不断攀登文艺创作的新高峰。

【关键词】文艺座谈会 文艺创作 文化素养 【中图分类号】I200 【文献标识码】A

一个国家、一个时代的文艺发展水平,是以最优秀的文艺作品所达到的水准作标尺的。文艺精品作为一个时代的文化标志物,代表着文艺发展的方向。一部精品力作的影响力,往往胜过几十部甚至几百部一般的作品。因此,创作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既需要提高文艺的整体水平作基础支撑,更要用顶尖的艺术精品带动文艺的全面繁荣。要提升创作的整体品质,促进文艺创作由“高原”抵达“高峰”,至少需要在以下五个方面花大力气、下狠功夫。

力戒浮躁、平庸,努力把精品意识贯穿于文艺创作生产的各个环节

目前,一些文艺从业者抱着浮躁的心态,或效颦于时髦风尚,或听命于赵公元帅,或揣摩着地摊需求,或沾沾自喜于高产,匆忙创作,匆忙出版、展演、拍摄与发行,由此生产出许多没有多大艺术价值的“急就章”。可以说,赶潮流、追时髦、急功近利、跑马占荒,是当下文艺创作平庸之作居多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

树立精品意识,需要作家艺术家立意高远、志向宏大,以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心对待自己所从事的神圣职业,耐得寂寞、守得清苦,不为利诱、不为名惑,时刻保持一颗平常心,拿出一种惨淡经营的从容和气度,把每一次创作都当作一次生命自我实现的重要旅程,切磋琢磨,精雕细刻,以十年磨一剑的精神,力求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达到至善至美的艺术境界。如果我们的每一个艺术家都能把眼光放得远一点,拿出一点对自己未来负责的态度,就不难发现,那些匆忙且速朽的东西不会在文艺史上留下任何痕迹,甚至可能在不远的将来连作者自己都会羞于提及。只有那些“龙文百斛鼎,笔力可独抗”的精品力作,才是文艺工作者奋斗的目标,才能为艺术的创造者提供更多可能的传世机会。

强化作家艺术家的生活积累,补足社会实践和生活阅历的必修课

当下平庸之作尾大不掉的根源是缺乏生活的丰厚积淀,他们或沉湎于一己悲欢,玩味个人一点小感受、小聪明,或鸡毛蒜皮、陈芝麻碎谷子,旁若无人地讲述着自己“过去的故事”。有人用这些缺乏生活积累、缺少人生感悟的作品,信心满满地去考验接受者的欣赏耐力,对于读者和观众确实是一种痛苦的折磨。面对着一个伟大的、日新月异的历史变革时代,如果作家艺术家不积极地投身其中,把自己关进象牙之塔,仅从尘封的历史、从一己的悲欢离合、从朋友或家人的闲言碎语中去汲取创作灵感,使自己成为试管里的蚯蚓,是注定没有出息的。

人民群众生活中蕴藏着取之不尽的艺术矿藏,从人民群众创造的生机勃勃的活动中汲取创作营养,是社会主义文艺事业兴旺发达的根本道路。正如习近平同志所指出的:“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我们的文艺工作者一定要克服对深入生活的心理障碍,带着真心与感情,热情投身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第一线,感受时代脉搏、激发创作灵感,自觉地从社会生活中汲取题材、主题、情节、语言、诗情和画意,用人民创造历史的奋发精神来哺育自己。只有把深入生活作为繁荣创作的必由之路,才能吃透生活本质、体悟人生底蕴、丰厚创作积累,才能蓄势而进、厚积薄发,为多出精品力作找到用之不竭的创作源泉。

增强文化贮备,全面提升创作队伍的文化素养

特殊的生活阅历和特有的文艺秉赋,或许也可能创作出不错的作品,但真正成为文艺巨擘,归根到底需要深厚的文化积淀。有人说,无论是写作,还是书画、表演,艺术拼到最后拼的是文化,这是屡试不爽的真理。作为人类社会最古老、延续性最强的国家,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接续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文化精髓,不仅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寻找心灵慰藉、让灵魂深处充满营养与回声的精神力量。

在经过一次又一次地“打倒孔家店” 的浪潮,特别是文化革命彻底与传统“决裂”之后,面对当代文化出现的空档和断层,只有回望经典,才能拣拾传统文化的真谛。文艺工作者需要全面系统地学习、梳理、领悟并掌握传统文化的精华,把典籍从故纸堆中解放出来。让躺着的、藏着的、书写着的遗产活起来,渗透到新时代的文艺创造之中去。同时,也要站在时代的高度对传统文化进行再认识,开掘传统文化深层蕴含,发现其当代价值。从古老而优秀的传统文化中汲取文化的滋养,有助于让当下的文艺创作,在舶来名词满天飞、文牍主义横行、粗鄙语言泛滥之际,重新找回国语的典雅表达;在急功近利、见钱眼开的恶俗之外,找回先人崇德尚义的情怀;在私欲至上、自我中心的人际关系之中,找回群体的互助精神……总之,就是在传统文化的滋养下,找回中国人对于历史的记忆,找回国人内心深处的文化信仰。在活态的传承中,追寻那些美丽而忧伤的乡愁,“让迷失的孩子找到回家的路”。

强化文艺创作的思想张力,为文学艺术大剂量地进补思想的钙质

目前,不少作品思想苍白,缺乏蕴涵,没有深度,其要害在于作家把握生活素材的思想力度不到位。古今中外的文学艺术大家无一例外地都是思想家。一个没有思想深度的创作者,只能称其为文艺的匠人,永远不能摆脱小家子气;一部没有思想深度的作品,不可能给人以深刻的感悟和启迪,绝对不会产生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文艺的张力源于思想的充盈。文艺的思想性不是抽象概念的粘贴,更不是艺术形象或意象塑造之外的标语口号,作品中深刻的思想内涵来自对生活深刻的思考与独到的发现。有人把文艺对思想的疏远,归结为对过去公式化、概念化的反拨,粗看似乎有理,其实是个误解。因为,概念化的东西从来就不是艺术!概念化与疏离艺术的思想性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文艺真正的思想性,是对社会、人生和人性的深度开掘和意义追寻,是深入创作本质、融入艺术骨髓的灵魂血脉,它与艺术性从来就是文艺作品与生俱来的一对孪生兄弟,真正优秀的艺术品从来离不开深邃精神蕴含的凝结。文艺创作的思想性,是与作家艺术家对生活和人生的认识程度和把握能力、生命情感体验和艺术直觉,以及作品艺术形象和意象的塑造等融为一体的;文艺作品思想的深度完全靠艺术形象或意象生成,其深浅优劣的判断也是靠受众的审美感受来实现的。作家艺术家的思想秘密,隐藏在“怎么写(演、拍)”、“写(演、拍)什么”的艺术话语中,作品的思想性有机地寓于艺术性之中;肯定一部作品思想价值的同时,也意味着对其艺术价值的肯定。愈是精品力作,其思想性与艺术性的融合度愈高,甚至在这种融合中,思想性的力量往往占据着更为突出的位置。有无深刻的思想性,往往成为一般艺术家和杰出艺术家的分水岭。

重提文艺的思想性,为疲软的文坛补充思想的钙质,意在把那些被世俗功利和懒汉思维所挤占的思想空间还给文艺;意在仰仗思想的穿透力,让艺术在波谲云诡的生活涌动中,做出深刻的发现,直抵本质的真实,给广大文艺受众以更加强烈的警醒、震撼与冲击。当代文学艺术必须重建对于思想的信仰,以便文艺在新的思想高地上去重新拥抱生活,寻求自身更新、更高、更宏大的突破。当前,最重要的就是在创作中熔铸强大的中国精神。习近平总书记把中国精神比作社会主义文艺的灵魂。而中国精神,在当代集中体现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要表现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文艺创作要把中国精神熔铸其中,就要通过感人至深的故事、生动鲜活的语言、栩栩如生的形象,弘扬真善美,贬斥假恶丑,讴歌时代楷模,赞颂人间大爱,传递向上向善的价值观,扫除颓废萎靡之风,彰显信仰之美、崇高之美,使核心价值观外化于文、升华为美,成为国人的精神支柱,汇聚起同心共筑中国梦的强大精神动力。

独辟蹊径,大胆创新,不断攀登文艺创作的新高峰

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当代艺术家要把创造新时代的标志性文化品牌,当作自身的历史使命与社会担当。把人类优秀文化成果与时代精神相结合,把传统文化与高科技、新媒体、数字化、包括某些时尚相结合,实现传统文化的创新性改造与发展,着力打造当代中国的文化奇观。

创新,就是不断寻找、开发和展现生活真善美的无比丰富的潜质和底蕴,有所发现、有所创造,用深邃的思想蕴含,健康的审美基调,气大道正的艺术形式,创作更多具有较高文化价值的艺术精品,努力反映当代中国迈向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现代化国家的伟大实践,热情讴歌中国人民实现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会理想,真情讲述亿万人民意气风发以诚实劳动追求美好新生活的动人故事,精心塑造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当代国民新形象,触及人民的灵魂、引起精神的共鸣,并向世界传递当下中国的正能量,促进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有一个全面的赓续和全新的发展。

(作者为中国文联书记处党组成员)

【参考文献】

①习近平:在全国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新华网,2014年10月15日。

责编/潘丽莉 美编/李祥峰

[责任编辑:张夏梦]
标签: 钙质   文坛   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