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思想理论 > 深度原创 > 正文

文艺界的十大新变化

1 文艺风格:弘扬正能量,自觉摈弃低俗媚俗

低俗不是通俗,欲望不代表希望。文艺座谈会后,文艺作品摈弃了对低俗的奉承,更多地体现出阳光、健康、积极的正能量,谱写出党和国家需要的社会主义主旋律,体现出当代中国的价值观念。

2 文艺市场:天价片酬降温,市场回归理性

文艺不能当市场的奴隶,不要沾满了铜臭气。往常明星的天价片酬回归到正常的市场运作的轨道中来,文艺市场逐渐回归理性、回归平衡、回归人民,焕发出清新的味道。

3 文艺工作者:更注重艺德和品味

文艺工作者应当讲品味、重艺德。习总书记讲话后,艺术家不仅注重自己的艺术技艺,更关注自身的品德和趣味,培养良好的职业操守。

4 文艺演出:公益开始成为文艺演出的生力军

公益演出占文艺演出的比重加大,“为人民服务”的公益演出引领了文艺演出的主旋律。正如一位文艺工作者所说,自从习主席的文艺座谈会之后,文艺工作者参加公益演出的热情高涨。

5 文艺作品:给精耕细作的精品“点赞”,给急功近利的噱头“差评”

文艺工作者要静下心来,精益求精搞创作、出精品。座谈会之后,文艺作品都开始秉持“慢工出细活”的精品意识,急功近利般的创作与拔苗助长般的噱头都逐渐被否定和遗弃。

6 文艺价值观:文艺作品以社会效益为重,平衡好市场效益

一部好的作品,应该是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文艺座谈会明确提出了一个可以为广大文艺工作者进行艺术创作的价值取向,极大地消除了社会转型期文艺工作者在创作时的迷茫和困惑,让文艺工作者有了更明晰的归属。

7 文艺环境:“明规矩”如雨后春笋,“潜规则”日渐式微,文艺环境趋于健康

政治界需要“政治规矩”,文艺圈也要有“文艺规矩”。文艺界人士开始用文艺市场的逻辑和文艺审美的情趣要求自己。文艺市场中残留的“潜规则”越来越失去原有的“威力”,日渐健全的规则开始营造出一个健康有序的文艺环境。

8 文艺标准:“为人民服务”成为文艺作品的评价标准

人民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一旦离开人民,文艺就会变成无魂的躯壳。座谈会后,文艺的清风拂面而来,让文艺工作者开始清晰地意识到评价文艺好与坏的标准,既不是票房说了算,也不是收视率、点击率说了算,而是人民的口碑说了算,民众的“点赞”说了算。

9 文艺保护:国家对文艺作品的保护逐渐增强

当前文艺仍存在着不少问题,问题的解决不仅需要文艺工作者自身的努力,还需要国家和政府的保护和支持。座谈会后,国家开始出台更加健全的法律规则,制定更加合理的大政方针,采取更加有力地保护措施来营造文艺的创作环境。

10 文艺交流:体制内外、海内外文艺工作者频繁互动成为“新常态”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艺形态需要文艺工作者之间进行频繁的沟通。体制内外的艺术家频繁地互动,文艺座谈会、学术研讨会、咖啡沙龙等形式丰富了不同艺术间的交融,激发了文艺工作者的艺术想象力和创作张力。

责编/谭峰   美编/李祥峰

注:本文为《人民论坛》杂志原创文章,网络转载请为作者署名并注明“来源:《人民论坛》杂志”字样。书面转载请联系010-65363752或邮件至rmlt@rmlt.com.cn

[责任编辑:张夏梦]
标签: 文艺界   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