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思想理论 > 思想交锋 > 正文

2014理论界富有创见的50个名家观点——文化类

53. 叶小文:以“厚德”载市场经济

市场经济不断给我们带来“财气”,也形成无所不在的“地气”。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能不接好这个地气。市场经济,不是“市场社会”,我们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不是要使市场在社会生活中也起决定性作用,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市场经济无德,也搞不好、搞不成。“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所以能席地而来,浩浩荡荡,其特色之一,就是能以“厚德”载市场经济。因此我们要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治疗”作用,让道德成为发展市场经济中的强大正能量。——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党组书记(《四川日报》,2014年11月9日)

54. 余秋雨:阴谋与权术往往让外国人误读中华文化

中国在世界上的误会多,根本原因是我们的文化并没有让大家了解和感动。中华文明就像一个巨人,每个人都知道它体量很大,但对于他的性格脾气却并不了解。曾有外国朋友说怕中国人,问你们是不是从大臣到宫女都喜欢搞阴谋,是不是每个人都会功夫啊!造成许多误会。应该让别人了解的是我们文化中的这些特色,而不是只是演绎宫廷阴谋。很多讲权谋的书籍,当代的年轻学子应该做大大的“减法”,少关注点帝王将相的后宫和他们兄弟之间的权力之争。在国际社会中,外国人对中国文化的误读往往便是阴谋与权术。——澳门科技大学人文艺术学院院长、博导(中国新闻网,2014年7月7日)

55. 方克立:“马魂、中体、西用”是我们的文化旗帜

近代以来,“中体西用”、“西体中用”、“全盘西化”、“复兴儒学”这些口号影响都很大,实际上就是打出了一面面文化旗帜,力图影响甚至决定中国社会和文化发展的方向与道路。从这个意义来说,中西马“三流合一”、“综合创新”就是我们的文化旗帜,“马魂、中体、西用”就是我们的文化旗帜。“马魂”作为一种学术立场、精神指导原则和基本方法贯穿于整个学术研究过程中;“中体”更多地指向研究主体,即以中国问题为研究中心和主题,以中国文化为主要学术资源,建立中国自己的学术话语体系;“西用”则是指学习借鉴国外有价值的学术成果为我所用。这种学术范式与“中体西用”、“西体中用”、“全盘西化”、“复兴儒学”等学术范式都有显著区别,它更好地体现了时代先进性与民族主体性、历史继承性与综合创造性的统一。——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5月5日)

56. 张颐武:用乡贤文化滋养主流价值观

乡贤文化是中国农耕文化的产物,乡贤文化实际上属于士阶层文化在中国乡土的一种表现形式。传统中国社会中,士阶层是社会的实际管理者,也是社会文化精神的倡导者。他们出门为官,回乡之后就是士绅,起着维护本地社会秩序的作用。在古代,中国的行政只管到县一级,县以下的乡村治理就要靠士绅来维系,他们是文明的传承者和价值观的守护者,他们就是传统社会里的乡贤。乡贤文化就是维系着庞大的中国社会正常运转几千年的基层力量。——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光明日报》,2014年8月15日)

57. 郭齐勇:中国现代化的一个瓶颈是国民的人文素养

成功实现向现代化的过渡之后,中国如今正在寻求与其珍贵的历史根基与传统重新联系在一起,即中国本土传统中有关社会与道德的思想或许可以为当代社会弊病提供与西方治理完全不同的对策。民间有一种自发的对于自身文明了解的需求,所以出现各种书院、国学班等,而体制内的教育恰恰又满足不了这种需求。孩子们在记忆力最好的时候,诵读甚至背诵一些经典是很好的,但是盲目读背也不妥当。中国的传统文化到底哪些在历史上起到过良性作用,哪些是负面的,我们都要理性分析,要有全局性关照,然后才能谈创造性转化。中国现代化的一个瓶颈是国民的人文素养和精神文化程度,对比日本和欧美一些国家,我们的国民素养是大有提升空间的。而这方面,传统文化是可以有所作为的,可以用以对国民进行礼乐教化。——-武汉大学国学院院长、教授、博导(《文汇报》,2014年9月22日)

58. 刘东超:“儒家宪政”只是时代错置的幻想

“儒家宪政”论在近几年的学术界激起了一些波澜。宪政一词来自西方,国内一些有自由主义背景的学者借之讨论中国当代政治改革问题。少数儒家学者顺手接过这个概念并加了一个儒家的定语,用以表达他们希图把儒家义理贯穿进宪法和政治领域的主张。这种做法引起了一些社会关注和争鸣。在讨论中,坚定地主张“儒家宪政”的论者较少,大多为批评的文章。正如诸多论者所指出的,“儒家宪政”论存在明显的问题,其主要理由在于两个判断:一个是中国古代就实行过“儒家宪政”,一个是中国今天需要“儒家宪政”。略加考察就会发现,这两个判断无一可以成立。当代儒家试图通过论证“儒家宪政”在历史上曾经存在以证明其正统性,试图通过论证它能解决当代问题来证明其必要性。可是,这两种论证都是成立不了的,而这正好说明“儒家宪政”不仅是不必要的,而且从来也没有存在过,它只是一些论者的脑中幻想或误区而已。——国家行政学院社会和文化教研部教授(《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12月22日)

59. 张江:“虚无”历史就是“虚无”价值

近年来,历史虚无主义作为一种文化情绪,逐渐扩散到人文社会科学的各个分支。在文学领域表现尤甚。创作上,以虚构手法为托词和掩护,罔顾历史事实,肆意篡改历史、臆造历史;批评方面,放弃对文本真实性的坚守,将畸形的虚构和想象夸大为最高原则;文学史写作则在“重估”和“重写”的双重驱动下,将历史上的经典作家作品驱逐出去,代之以另外一批“合意”的作家作品。凡此种种,都对历史本身构成了瓦解和伤害。更为严重的是,这种历史虚无主义趋向,近年来又与文化上的消费主义和解构主义等西方后现代思潮汇合,构成更强大的冲击力和颠覆力。文学“虚无”历史,其危害绝不仅仅限于对历史自身的扭曲,它更大的危害,是对价值的虚无。文学“虚无”历史,本质上就是“虚无”价值。——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求是》,2014年第14期)

60. 范玉刚:文化产业不是文化产业化、文化市场化

发展文化产业离不开市场,没有市场就没有文化产业。但“文化产业化”的提法实际上把文化理解得狭隘化了,是在微观的部门文化或者中观的行业文化的范围内理解文化。一定意义上说,文化产业的提出不但是一种制度创新,一种新的财富创造方式,同时也是文化生产方式、文化业态和产业形态的创新,更是思想观念的解放。因此,必须明确市场是发展文化产业的基础,但不是文化进入(迎合)市场就成了文化产业,文化产业是社会化大生产基础上的文化的传承、积累、创造的当代主导方式,它同样以出文化精品和名家大家为诉求目标,要在文化产品中融入人文情怀。我们尤其要弄清楚的是,当前文化发展中的“空心化”现象,不是发展文化产业的结果,而是我们误读文化产业、理解偏颇和在实践中跑偏了文化产业,以及扭曲市场所致。——中共中央党校教授(《文汇报》,2014年6月20日)

 责编/徐艳红  郑清源  谭峰  焦杨  美编/于珊

[责任编辑:潘丽莉]
标签: 理论界   创见   名家   观点   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