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为南京大学哲学系副教授的孙乐强,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和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2005年以来,他在《哲学研究》等期刊发表论文近50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专项基金项目等5项,合著、参著作品多部。2013年,他的博士学位论文《马克思再生产理论研究》入选“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在他看来,青年学者做学问,要结合兴趣、关注问题,特别是中国问题。
入门: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熟悉孙乐强的人都知道他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研究,但却较少有人了解,他最初踏进学术殿堂,进的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大门。
2000年,孙乐强考入北京师范大学哲学系(现为哲学与社会学学院),攻读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而在2004年的本科毕业论文中,他的研究领域已经发生转向,题目是《马克思现象学视域中的货币哲学》。
“我觉得主要是学习兴趣的转移。”孙乐强告诉记者,大学时,他起初最感兴趣的是教育学,而在学习过程中,他发现很多教育理论都与哲学息息相关,于是开始阅读一些西方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方面的教材与书籍,学习的重心和兴趣也随之发生转移。大三时的一门课程《马克思主义哲学经典著作选读》,则正好满足了他的学习兴趣。
“任课老师吴向东带着我们一本本地读马克思主义哲学经典著作,这对我的学习产生了很大影响。”孙乐强说,他把马克思的不少经典著作认认真真读了一遍,并以《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和《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为研究对象,完成了本科学位论文。应当说,这一阶段的学习为他日后选择研究方向奠定了基础。
方法:像马克思那样做好读书笔记
本科毕业时,孙乐强已进入本校的保研名单,但他最终选择到南京大学攻读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的研究生。他告诉记者,这一选择是经过认真思考的。
在兴趣转向马克思主义哲学后,他读了很多经典原著,但要做到深入理解则很难,因此需要通过一些研究性著作来帮助“消化吸收”。孙伯鍨的《探索者道路的探索》、张异宾的《回到马克思》两部著作对孙乐强影响非常大,他一边读马克思原著,一边探究两部著作的研究方法。
通过这种对比性阅读,他逐渐找到一条“走近马克思”的道路。后来保研时,他选择南京大学,正是认为这条道路最适合自己。此后六年,孙乐强在南京大学攻读硕士、博士学位,专攻马克思主义研究。
孙乐强选择的这一领域离不开原著阅读,读书方法显得尤为重要。孙乐强养成了两个读书习惯:一是带着问题读书。比如,当前学界关注什么问题?这些问题为何会成为当前学术研究的焦点?代表性观点有哪些?对这些问题,自己该如何理解?这种问题意识的形成,很好地引导着他的学习和研究方向,使其在读书时有的放矢,从而形成自己的理解和判断。二是做读书笔记。他说,马克思在不同时期做了大量读书笔记,从这些笔记中,后人能够看到他的思想的形成和发展过程,这也具有重要的方法论启示。“我们也应该像马克思那样,认认真真地做读书笔记,这可能是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必经的一个过程。”孙乐强说。
灵魂:继承马克思的批判精神
青年学者应当秉持何种态度和精神从事学术研究?在孙乐强看来,应当具有严谨的治学态度、独立思考的批判思维,以及以中国问题为导向的现实关怀。
孙乐强记得硕士入学时,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张异宾告诫他们:“学哲学要耐得住寂寞,学会坐冷板凳。做学问来不得半点虚假,每走一步都要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十年过去了,他才慢慢体会到这句话的内涵:对青年学者来说,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实事求是的学风,是求知的必备品质。“还要有独立思考的批判思维”,他特别强调,青年学者应当有自己的思考,要真正体现青年学者应当具有的精神风貌和理论姿态,形成自己的学术风格和精神气质,而不是人云亦云。
“此外,也是尤为重要的,要有以中国问题为导向的现实关怀。”孙乐强总结说,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可以概括为四层结构,即“文本—思想史—理论—现实”,任何学术研究最终都是服务现实的,学者必须秉持以“中国问题”为导向的研究旨趣,凸显学术研究的现实关怀和中国意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