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思想理论 > 深度原创 > 正文

党员密切联系群众机制创新研究

【摘要】密切联系群众是我党的优良传统,现阶段,世情、国情、党情、群众自身诉求的变化凸显出机制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影响党的执政能力,解决这个问题,必须探索党群血肉联系的新机制。即:完善思想教育机制;建立人民群众制约机制;完善分配政策与制度;完善组织机制;健全监督机制,强化群众监督。

【关键词】执政党  密切联系群众  新机制

【中图分类号】D261.3           【文献标识码】A

中国共产党成立90多年来的历史证明,我们党完全是为了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绝无私利可图。如果脱离群众,就完全背离了党的性质和宗旨。从党的任务看,只有密切联系群众,我们才能战胜一切敌人、克服一切困难。历史反复证明,人民群众是真正的英雄,是历史的真正创造者。当前,探索密切党群关系的新机制,对于加强新形势下的党群关系,提升党的公信力,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完成党的执政使命,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共产党密切联系群众机制的基本特征

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进程中,党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指导,创建了群众路线,建立了一套党联系群众的运行机制。这套机制主要有以下特征:

突出政治思想教育。结合每一时期党的中心工作和其他各项任务的需要,对广大党员和群众开展强有力的理论灌输与思想政治工作,教育党员树立唯物史观,增强公仆意识,提高全党同群众联系的自觉性与思想约束力,在思想共识的基础上做到步调一致;使广大群众了解党的主张,支持党的事业和各项具体工作,以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有效贯彻实施。毛泽东指出,党的建设必须首先在思想、政治上进行,“无产阶级思想领导的问题,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对农民占多数的党员队伍,“若不给以无产阶级的思想领导,其趋向是会出错误的。”①党联系群众作为党的建设的重要任务,必须是从思想教育入手,使全党首先在思想上统一,认清党“如果脱离人民群众,就不能成其为人民的先锋队,就不能实现它解放人民群众的任务,而且有直接被敌人消灭的危险。”②

传统的思想教育机制发挥作用的主要方式有三种:一是通过领导人的讲话,宣传党的群众路线,向党员干部灌输群众观点,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教育和武装全党。二是不定期地进行思想整风,针对一时期脱离群众的突出问题,开展思想整风运动,对全党进行广泛的思想教育。例如,1942年延安整风以后,毛泽东针对当时党内成份不纯与组织不纯所造成的问题,提出从思想上、组织上进行整顿,强调解决“党内不纯的问题,整编党的队伍,使党能够和最广大的劳动群众完全站在一个方向,并领导他们前进,是解决土地问题和支援长期战争的一个决定性环节。”③三是虚心向群众学习,努力在思想感情上同人民群众打成一片,始终站在无产阶段和人民群众的立场上。“只有代表群众才能教育群众,只有做群众的学生才能做群众的先生;如果把自己看作群众的主人,看作高踞于‘下等人’头上的贵族,那么,不管他们有多大的才能,也是群众所不需要的,他们的工作是没有前途的。”④

注重领导者以身垂范。强调实践性与示范作用,以党员领导干部密切联系群众的模范行动,创造一种密切党群关系的社会风尚与感召力,以此影响和带动全党密切联系群众。毛泽东在总结1942年的整风运动时指出:“每一单位的整风,必须在整风过程中形成一个以该单位的首要负责人为核心的少数积极分子的领导骨干,并使这一领导骨干和参加学习的广大群众密切结合,才能使整风完成任务。”⑤事实也的确如此,我们党密切联系群众的光荣传统,就是靠以毛泽东为代表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言传身教的模范行动,在教育和培养广大党员干部中逐步树立起来的,是靠扎扎实实的作风“做”出来的。从另一个方面来说,解决脱离群众的问题,也要从上述要求做起。邓小平在谈到党群关系时说:“干部特殊化必然脱离群众”,“如果我们高级干部首先把这方面存在的问题解决了,就能理直气壮地去解决全国在其他方面存在的问题,上面的问题不解决,我们就没有讲话的权利。”⑥

适时推进组织与制度建设,力求使党群关系制度化。即使在艰苦的战争年代,我们党也比较注重组织与制度方面的建设,诸如整编党的队伍和军队,制定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实行党内民主集中制等等。党的七大还把群众路线写进党章,对民主集中制作详细规定与说明,使党同广大人民群众的联系与党内群众路线进一步规范化、制度化。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经验教训,更加注重领导制度与组织制度建设,先后制定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同人民群众联系的决定》等,使党联系群众向制度化又迈进了一步。

党联系群众的机制,形成于党的事业逐步发展的革命与建设的长期实践中,是一个逐步完善的过程。尽管上述机制也有不够完善之处,但作为党群关系联系的有效手段,适应当时历史的需要,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但是,党执政以来在很长一段时期中,由于种种条件所限,未能根据地位与环境的变化,适时推进体制、制度方面建设,从而使党群关系没能保持长期稳定的发展。正如邓小平所说:“我们过去发生的错误,固然与某些领导人的思想、作用有关,但是组织制度、工作制度方面的问题更重要”,当然,“不是说个人没有责任,而是说领导制度、组织制度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⑦

现阶段共产党密切联系群众机制存在的问题

现阶段,我国进入各项事业建设的新时期,党群关系的密切与否关系到各项事业建设成功与否。从国际形势看,西方敌对势力加紧进行各种渗透活动,不断挑拨我们党群的关系;从国家发展看,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社会经济成分多样化,就业形势多元化,利益关系多变化,易于引发党群之间的误会和误解;从中国共产党自身的情况看,一些干部存在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的作风易造成群众不满等等。然而,面对世情、国情、党情、群众自身诉求等产生的变化,面对党群工作的新要求,我们在密切联系群众机制方面,存在着以下问题:

思想教育的传统优势没有得到良好的发扬。近年来我们对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文章没少做,但总是在上层领导关系、政工机构归属上动脑筋,而忽视了思想政治工作走群众路线,忽视了党员干部接受群众教育。即使做过一些工作,也不够连续一贯,缺乏深入扎实的真功夫,往往上级要求下级多,党员干部教育一般党员与群众多,实际身体力行少、以身作则更少,乃至对群众路线口头讲得多,实际身体力行少,将群众置于单纯受教育的消极被动地位,在思想感情上与人民群众连结不起来,以致群众观点在有些党员干部那里完全丢掉了。

人民群众尚不能充分有效地参与干部任免,党员干部的对上负责与对下负责难以有效统一。现阶段我国干部任免制度,无论是委任制,还是选举制都不够完善。就委任制而言,主要是在干部任免过程中走群众路线不够,人民群众的参与程度有限,存在忽视群众意见的倾向。选举制的不完善,则主要反映在人民群众还不能依法充分行使干部任免权,不能利用参与决定干部任免的方式有效地制约公共权力。由于上述制度上的不完善,容易使一些党员干部的行为偏离群众,只注意“密切联系领导”,而不愿意密切联系群众。近年来出现的一些党员干部关心群众利益不够,热衷于对上应酬,报喜不报忧等脱离群众的倾向与此有直接关系。

利益分配及领导干部待遇制度有缺陷。现阶段物质利益分配及有关福利体制,除了按劳分配原则之外,还兼顾工作需要,在某些方面还掺杂着非经济分配因素,而共产党人应当遵循的奉献原则却没有充分体现出来。由此产生的弊端是,对各级党政机关及企事业领导干部的工资收入外各种待遇(包括住房、乘车、奖金、晋级、配备秘书及服务人员等)规定,缺乏规范性与严肃性,执行中失之过宽,弹性很大,透明度又低,造成“待遇性分配”比重过大,使人们认为领导干部的收入“含金量高”。尤其是某些生活待遇规定本身不合理,脱离人民群众现实生活水准,不适当地提高待遇标准和所谓“工作需要”的各种消费性待遇,给一些人追求特殊待遇、搞“合法”贪占提供了方便,超越了人民群众心理上的承受力,造成党员领导干部与群众的利益关系失衡。

党密切联系群众的体制、制度建设仍然缺乏有效的内部约束。一是行政、编制法规、制度不健全,使机构臃肿、官僚主义等现象严重。二是决策民主化的组织制度不完善,决策行为缺乏有效的制约机制,决策过程中既不能保证人民群众充分参与,又不能及时制止或纠正背离人民利益的决策行为,主观主义、盲目拍板等现象时有发生。三是党联系群众的正常组织渠道不畅通。四是制度建设不配套,主要是党同人民群众的联系,长期以来主要靠理论灌输与思想教育来维系,群众路线的理论与主张没有很好地与可供操作、可以检查的具体制度相配套,使党联系群众的实践缺乏规范性约束力,缺少有效性与稳定性。

党内外自下而上的群众监督软弱无力。人民群众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民主监督作用发挥得不够,是党脱离群众的重要外部因素。长期忽视自下而上外部监督,突出重内轻外,强调自上而下的内部监督,缺乏体制上和组织制度上对群众监督权的具体保障。如现有的信访、举报、建议等监督形式,虽然也起了一些作用,但是层层照转等办法往往使一些较重要的检举弹劾石沉大海。群众监督组织与制度不健全,不能有效地组织群众,使群众监督基本上处于分散、孤立、软弱、自发状态,形不成真正的约束力。

创新适应新形势的党密切群众机制

建立适应新形势下的党密切联系群众新机制的目标是适应执政与改革开放的需求,消除各种脱离群众的弊端,增强党的凝聚力与战斗力,团结广大人民群众共同奋斗,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此,要着重抓好如下几方面工作。

恢复思想政治教育的优良传统,完善思想教育机制。认真改变那种把群众作为教育对象,被动受教育的消极局面。在思想政治工作中贯穿群众路线,确立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依靠和发动人民群众开展工作,把群众自我教育与思想教育结合起来,使思想教育活动既是思想宣传和组织群众的过程,又是执行和实践群众路线的过程。把身教放在第一,言传与身教相统一,身教重于言教。其中特别要求各级领导干部要带头当好人民公仆,走群众路线,以自己的模范行动教育和影响他人,让广大党员干部从榜样言行中领悟群众观点,受到引导和感染。同时,本着“教育者先受教育”的原则,建立党员干部接受群众教育、干部与群众互教互学的制度,让党员干部在与群众的广泛接触中吸收营养,不断增强群众观念,定期有针对性地与群众对话、协商、研讨等等,使群众路线得到真正落实。

改革干部人事制度,建立人民群众的制约机制。现阶段除了坚持党管干部原则外,还要建立人民群众制约机制,体现依靠人民群众管理干部,防止公共权力滥用,背离群众利益。因此,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建立人民群众制约机制,是干部人事管理中群众路线的要求和体现。同时实行领导干部向群众述职、群众评议、考核等制度,定期在对在任干部进行考评,评定功过是非,及时撤换那些不受群众欢迎、损害群众利益的干部。

完善分配政策与制度,建立科学的利益分配机制。首先,要消除一些人用权力搞特殊化现象。参照人民群众的普遍生活水准与承受力,调整和严格限定各级领导干部的各种待遇标准,并实行领导干部收入与待遇公开制度,加强法纪监督,防止以权多占或合法待遇过宽,使人民公仆首先在利益上接近人民群众。其次,在企事业单位实行干部与群众利益挂钩制度,领导干部的收入与各种待遇的提高,要同广大职工群众生活状况的改善相协调,以建立起有利于调动广大职工积极性的干群利益关系和企业(事业)利益共同体。再次,为使广大党员干部的积极性不被这种“利益限制”所挫伤,必须建立奉献激励机制。在利益分配上,除了实行普遍的按分配原则之外,对党员干部施以奉献约束,譬如在干部奖惩等方面作出相应的规定,将有无奉献精神与行为作为干部升降的重要依据。

推进机构改革和制度建设,完善组织机制。完善组织机制,推进机构改革和制度建设,需要从四个方面着手:

一是深化机构改革,转变职能。减少层次,裁减冗员,精简机构,提高工作效率,简化手续,方便群众。改革是使各机构统一协调、有效运转,在实施步骤上应坚持自上而下进行,避免上下脱节。

二是建立决策民主化与科学化的制度,加快决策民主化进程。通过提高人民群众参与民主决策的程度,加强对决策效果的监督与反馈,确保决策最大限度地符合人民群众的利益。

三是转变工作作风,改革机关工作制度。制订调查研究制、干部下基层制、现场办公制、限额办文制、政务公开制等,使各级领导干部从文山会海中解脱出来,面向基层,面向群众,会办事,办实事。四是制定各种群众团体组织的制度与法规,保证各级群众团体有权依法维护群体的权利和利益,使各种群众团体能够更好地充当党在新时期的“明镜”,发挥好镜鉴的作用。

强化群众监督,健全监督机制。群众监督是一种“防腐剂”,也是密切党群关系的“粘合剂”。加强群众监督,首先,领导者要注意倾听群众呼声、要有民主意识、民主作风,在实际工作与日常生活中,不断反省,查找不足,改进工作。其次,拓宽群众监督渠道,要积极推进民主政治建设,健全自下而上的人民监督体系。如人民信访监督纳入法制轨道;完善群众举报制度,采取必要的奖励、保护措施,发动群众监督党员干部,并依法查处群众举报案件,依靠群众举廉肃贪;扶植、保护和支持各界群众建立的物价、市政、消费治安等监督组织,开展有组织的监督活动;以制度的形式强调党与群众的联系,深入群众,了解群众疾苦,及时向上反映并做出答复,使人民利益与党和国家的利益高度一致,真正发挥党作为人民群众代言人和人民群众作为党的监督员的作用,真正实现人民群众当家作主的权利。最后,要率先推进党内民主监督建设,切实保障党员民主监督权,实现党内民主正常化,通过完善党内民主监督机制,推动和带动群众监督体系的建设。

(作者为贵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本文系贵州大学2014人文社科课题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GDHW201

4001)

【注释】

①《毛泽东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77页。

②《刘少奇选集》(上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344页。

③⑤《毛泽东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年,第1149页,第853页。

④《毛泽东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8643页。

⑥⑦《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218页,第333页。

责编 / 张蕾

[责任编辑:张蕾]
标签: 党员   群众   机制   联系   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