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思想理论 > 治理创新研究 > 正文

须加快地方政府竞争模式创新

地方政府竞争助推了经济持续高速增长,但也带来了诸多问题

过去30余年,地方政府竞争对我国持续高速的经济增长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然而如同一个硬币的两面,地方政府竞争也带来了粗放型增长必然伴随的诸多问题,如经济波动加剧、资源浪费、公共品供给不足等。

导致我国经济增长一直受粗放型模式困扰的重要原因

我国渐进式改革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不断分权的过程,层级政府内部的分权使得地方获得了一定程度的自由裁量权,地方政府可以像一个企业一样进行决策和运营。无论是早期采取的各种“财政包干”制度,还是1994年开始实施的分税制,都激励地方追求当地利益最大化,这就使得地方政府不再是仅仅局限于调控者的角色,而是直接参与其中,类似于企业行事,譬如组织当地的资产整合和重组、兴办企业、直接投资或招商引资来拉动当地经济,等等。层级政府间实行财政分权以后,市场化机制使得地方政府的利益和当地的经济发展直接挂钩,促使地方政府把追求经济绩效放在首位,这就是当下被广为诟病的“GDP主义”。同时,官员任期的时限,以及上级政府对下级政府采取相对绩效考核,激励地方政府追求短期经济利益,而只有快速资本积累才能满足地方政府的这一目标。因此,对地方政府而言,直接投资和招商引资就是发展当地经济的首选策略,这是导致我国经济增长一直受粗放型模式困扰的重要原因。

加剧了宏观经济波动和区域不平等

地方政府竞争的主要对象是资本,资本争夺不仅会导致投资过热,而且会导致投资不合理,这就必然会带来经济过热。同时,地方政府获得资本后也会进行直接投资,但主要投资于基础设施,这方面的过度投资同样也是经济波动的重要来源。进一步看,地方政府的投资竞争会拉动投资品需求,并通过乘数效应刺激民营资本流入,进一步强化这一需求,从而导致投资品价格上涨;另外,这种竞争会增加财政支出,并导致财政压力,可能会诱发货币量供给的增加,结果,通胀压力会增加。在地方政府竞争的过程中,优先改革开放的地区获得了先动优势,可以通过优惠政策和良好的基础设施来吸引资本流入,从而形成良性循环;而落后地区没有这方面的优势,只能眼看着资本选择发达地区,结果这种竞争必然会加剧区域不平等。

导致重复建设和地方保护主义

地方政府竞争之所以能够带来经济波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这种竞争导致了辖区之间的重复建设。这是一个从改革开放伊始就有的难题。这是因为在竞争的过程当中,很多地区不愿花资源去创新,而是尽可能模仿,看到其他的地区有成功的案例,就会学习、交流和考察,其结果是各个地区产业结构雷同,发展模式类似,具体表现在投资上就是重复建设。这种重复建设,使得各地区的产品也出现了较高的近似度,而市场空间有限,如果某地企业试图拓展市场空间,就必须向其他地区销售,这势必挤压其他地区同类企业的发展空间。于是,在产品市场上各地区一度风行保护主义政策,通过行政干预来阻止其他地区企业和本地区企业竞争。地方保护的另一个目的就是确保本地要素不流出,以避免其他地区抢夺本地资源。显然,这种地方保护主义和重复建设造成大量资源浪费,增加区际间的贸易成本,从而损害经济增长可能带来的福利改进。

导致招商引资竞争和土地财政

地方政府对资本追逐的最主要形式就是招商引资。招商引资除了靠财政上的各种优惠政策(如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等)之外,更重要的是土地优惠政策。这种招商引资的土地竞争会带来两个方面的不良后果:一是很多资本拿到廉价土地,并不完全把资源投入在生产活动上,而是热衷于房地产开发;二是地方政府为鼓励招商引资,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其中就包括房地产开发,结果资本流向房地产行业,导致房地产泡沫,而一些地方政府依靠卖地获得财政收入,形成了土地财政。土地竞争的后果就是当地工业空洞化、资产泡沫化、居民财富不平等加剧。

导致政府公共品供给不足

地方政府侧重对资本的竞争,会造成对财政支出上的偏向,继而使得社会性支出不足,而社会性支出主要体现为地方公共品的供给水平。典型的如环境治理不力、教育和公立医疗服务投入不足等。同时,也因为教育、医疗和环境等不能在短期内给地方带来明显收益,在政府官员任期时限的约束下,地方没有足够动力大幅改善社会性支出。

当然,随着改革的深入,部分问题已经得到改善,譬如地方保护主义和重复建设等有明显弱化,但其竞争所带来的负面效果仍未消除。要摆脱这种情况,实现经济结构转型,就需要从地方政府竞争模式创新上加以突破,要建立创新导向的地方政府治理机制。这既是实现经济结构转型的迫切要求,也是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作者为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导)

[责任编辑:焦杨]
标签: 地方政府   竞争   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