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思想理论 > 思想名人堂 > 正文

郑风田:湖北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经验

郑风田

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副院长郑风田做开题演讲

土地制度改革,为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了巨大发展机遇

当前城镇化过程中面临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大都市集中了大量的资源,而中小城镇、农村等吸纳人口最多的地方,得不到任何的资源,以致产生“一个中国,四个世界”的差异化格局。为此中央提出了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目标,加大优势资源、政策向小城镇、农村地区的倾斜力度,保障了农村公共产品的长效供给。

实际上,中国城镇化的未来核心发展趋势是农村的城镇化,而不是泛农村的城镇化,由小村庄慢慢建设成小城镇再演变为镇改市才是正常路径,现在苏南、江浙一带的村庄,包括北京周边的白沟已经走在全国前面。现在中国尚有一半人口留在农村,他们的未来归宿不是北上广等“巨城”,而是和未来返乡的流动人口一起建设自己的村庄,就地实现城镇化,荆门彭墩村的建设工作,便符合未来发展趋势,整体环境甚至不比城市里的公园差。

从国家层面来看,目前正处在一个巨大的转轨时期,土地已经实现三权分立,宅基地改革正在稳步推进,土地抵押贷款也逐渐明朗化。中国城市近十几年的发展经验证实,将土地做抵押,换取银行贷款搞建设,完全是一条可行性道路。去年召开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在土地租赁、入股的基础上释放了农村土地抵押权,有些地方已经遵循中央精神开始行动,比如吉林就探索以土地预期收益作为抵押贷款。此前吉林农民增收、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的困境之一便是缺乏资金投入,一套玉米饲料加工流水线设备可能需要几百万的投入,没有设备农民只能依赖出售原材料赚取微薄收入,而村干部联合农民集体抵押贷款,就能采购设备,联合加工,出售饲料,产值翻上几倍。个体农民通过抵押贷款,也可以实现种植、养殖、贩运等多种经营综合发展。比如梨树县共发放贷款1.6726亿元,6.25%投入种植业,85.74%投入养殖业,8.74%投向棚膜经济,受益农民多达4467户。

中央对土地制度改革大方向的定调,为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了一个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政策、资金、红利摆在眼前,就等各村镇带头人引领农民抬头看路、把握机遇,最终在不依赖“等靠要”的前提下,根据当地资源禀赋趟出各自的城镇化道路。

推动新型城镇化可持续发展,要走特色化、规模化、品牌化农业道路

在全国都在加快推进城镇化的背景下,有些地方城镇化率在稳步提升,但超速发展带来的却是“千村一面”、“同质发展”的现象,甚至部分地区原有的产业特色也丧失殆尽。在此情形下推动新型城镇化的持续发展,必须找准支柱性产业,做精、做细、做强、做出特色。

中国城镇化,是一盘棋却不能一刀切,只有最适合本地的城镇化才是最好的城镇化,诺奖得主保罗·罗宾·克鲁格曼的产业聚集理论适用空间较大,一些地理聚集、同行扎堆的现象也不容忽视。比如美国加州的硅谷和葡萄谷,前者是众所周知的全美乃至全世界IT先锋产业的聚集地,后者汇聚了大约850 家酒庄,其葡萄酒产量占据美国90%的份额。照此来看,荆门依仗优越的山、岗、平原、水田、旱地、林地等自然资源,擎起“农谷”旗帜,本身就是顺应发展局势、符合区域环境的一大创举。倘若“农谷”各个村镇都能够扎根地方实际,打造支柱产业,未来定然大有可为。

其它省市成功的范例也很多,比如山东的金乡早就引进日本“一村一品”的模式,号召几十万农民种大蒜,牢牢坐稳中国大蒜第一县美誉,其大蒜价格也成为全国的风向标。北京郊区的平谷县,种植几十万亩桃树,一方面推动了旅游观光产业发展,一方面吸引各类加工商、品牌商前来加工、包装、出售,还吸引大批城市居民开车采摘,在产业链不断延伸中走出了一条特色发展之路。而一旦没有支柱产业会出现什么情况,中西部就有一些小城镇,白天风景秀丽、楼房林立,晚上黑灯瞎火、没有人气,这就是片面追求城镇化的结果,表面功夫做得很足,产业步伐却没跟上,核心竞争力缺乏,无法聚拢人才、安置就业,当地农民工只能继续向大城市流动。所以,持续缩短与全国城镇化率水平的差距绝不是最终目的,真正的新型城镇化,应当是在保留、寻找、发扬产业特色的基础上,走规模化、品牌化、全产业链化农业道路。

增强带头人治理水平,让农民分享城市化带来的收益

在农村,农民唯一赖以生存的就是土地,无论是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的征用,还是农业用地流转为非农用地,在该过程中产生的种种利益纠葛,成为整个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无法回避的根本问题。较为遗憾的是,在经历城镇化最初的利益失衡后,不少农民开始抵触离乡转移,个别省份甚至发生冲突、流血事件。这为在座的诸位党支部书记、村干部敲响了警钟,你们是带头人,是组织者,是城镇化利益分配中的“切糕人”,如何贯彻中央以“人”为核心的精神,如何遏制政绩冲动不盲目铺大摊子,如何让农民切切实实分享城镇化的利益,这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就是悬在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容不得有半点松懈和马虎。

为了不走过去的“老路”,妥善协调城镇规划、移民搬迁、发展产业等各方面的利益,形成干部群众一致向前看、合力谋发展的良好局面,支部书记、干部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综合提高村镇治理能力:第一,严格遵循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尊重农民意愿,让其自发流转土地经营权,不搞特殊限制,不搞强迫命令,不搞胡乱指挥。第二,切忌盲目硬干,要把准村镇脉象,找准农民需求,掌握产业动态,实事求是、顺应规律,以实际行动呼应农民的热切期盼。第三,要借助宣传、考察、调研等灵活形式,推介成功经验、成功做法,开拓农民视野,赢取农民支持,营造共同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良好氛围。第四,将积极发展股份合作作为重头戏,人人有股、各司其职、利益均沾,让农民一起分享城镇化建设带来的成果和利益。第五,认真保障好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用益物权以及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权利,切实落实好集体资产股份占有、收益、退出等权利,切忌做一锤子买卖,让农民两手空空。

武装农民头脑,能有效助益新型城镇化建设

诺奖得主西奥多•W•舒尔茨曾提出,发展中国家离开大量的人力资本,要取得现代化农业和现代化工业的发展是完全不可能的。其“向农民投资,加大培训”的主张对当今中国新型城镇化建设仍有很高的借鉴价值。毕竟,城镇化以前农民的主要生产资料是土地,其生产技能也都是围绕土地获得的。一旦流转土地、离乡转移,农民面临最紧要的问题就是生存和就业。如果缺乏一定的学习、培训和锻炼,不掌握新的劳动知识、技能,任其进入城市自我流放,或者在现代农业中从事单一生产性工作,必将生活难以维系、城镇压力大增。

目前,随着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高歌猛进,农民的形象也悄然发生变化,不再是二元社会中、户籍上的政治身份,更像是积极参与现代化农业生产的职业象征。但与此矛盾的是,农民“散户式”粗放经营、职业技能跟不上产业步伐、无法充分参与竞争已开始成为农业转型、农民增收、城镇化提质的绊脚石。因而注入人力资本,加大培训投资,用以武装农民头脑,辅助新型城镇化建设,已经势在必行。一方面要通过培训让“农转非”人员在正式成为“市民”之前,开拓眼界,增强维权意识,掌握家政、园艺、餐饮等一专之能,保障其劳动权、就业权顺利实现。另一方面要通过密集培训打通职业化农民晋升路径,让农民由单一的土地拥有者,迅速转化为农业工人、农业经纪人、农业雇员、农业防疫员等等现代职业。农民技能提升之后会以生产者、主导者的身份推动农业现代化、专业化、标准化快速形成,同时大幅度提升对机械、化工等工业产品的需求,巨大需求的满足将进一步支撑和反哺产业体系的完善,最终助益新型城镇化建设。

[责任编辑:王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