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以北京地区为例,分析了技术转移对北京地区的对外技术输出能力、技术吸纳能力、企业的技术竞争能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等有一定的影响。针对北京地区的实际情况,提出北京地区要建立和完善系统、高效的技术转移整个过程的政策法规,培育高技术企业家和风险资本家,加快科研项目研发向更有利于技术转移的方向转变等措施。【关键词】技术转移 区域 技术提升 产业优化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技术转移对北京地区技术和产业影响的概况
在对北京相关机构及部门进行调研的前提下,笔者通过对北京地区2001年~2010年10年间(受统计数据的限制,部分年份的数据不全)技术转移相关资料进行分析,对北京地区技术转移活动对北京地区技术升级和产业结构优化的影响开展了实证研究,得出了一些研究结论。
北京地区对外技术输出能力不断增强。从表1中可以看出,2001年到2010年,北京辐射外省市技术合同数从12293份增加到26878份,年均增长13.2%;成交额从87.1亿元增加到654.8亿元,年均增长25.1%,累计成交3049.8亿元。北京辐射外省市技术合同的份数和总额占总成交份数和总成交额的四成多,这说明北京对外的技术输出能力不断增强。
QQ截图20140926164153
表1:2001~2010年北京技术合同流向外省市情况
数据来源:北京技术市场管理办公室提供的数据及北京技术市场统计年报①
北京地区技术吸纳能力持续提升。从图1中可以看出,北京技术吸纳合同从2001年的13968份增加到2010年的34728份,年均增长16.5%;成交额从2001年的99.12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695.07亿元,年均增长24.2%。这一方面说明技术市场充分发挥了科技成果转化的主渠道作用,另一方面也说明了北京技术吸纳能力持续提升。
QQ截图20140926164212
图1:2001~2010年北京吸纳技术合同情况
数据来源:北京技术市场管理办公室提供的数据及北京技术市场统计年报 ②
技术转移有助于提升企业的技术竞争能力。从图2中可以看出,北京市技术合同成交额及占全国技术合同成交额的比重逐年稳定增加,遥遥领先于其他省市,成为全国最大的技术交易中心。技术合同成交额的快速增长,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北京技术转移活动愈加活跃。知识和技术在不同创新主体之间的传播和流动更加快速和充分,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被越来越多地应用到生产中去,这有助于提升企业的技术竞争能力。
QQ截图20140926164220
图2:2001~2010年北京技术合同成交额情况
数据来源:北京技术市场管理办公室提供的数据及北京技术市场统计年报③
研发产业已逐步成长为支撑北京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在技术合同成交总量快速增长的同时,北京市技术市场实现技术交易增加值增长迅速,技术交易增加值占GDP的比重逐步提高(见图3)。北京地区技术转移的日益活跃,促进了技术创新和成果扩散,对北京地区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逐步加大。同时也反映出北京的研发产业已逐步成长为支撑北京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QQ截图20140926164239
图3:2003~2010年北京技术交易增加值占GDP比重
数据来源:北京技术市场管理办公室提供的数据及北京技术市场统计年报④
技术转移促进了产业结构优化升级。2003年~2010年,北京地区技术合同累计成交额占前5位的领域分别是:电子与信息技术、现代交通技术、新能源与高效节能、环保和资源综合利用、先进制造技术。这说明北京技术合同不断向电子与信息等新兴产业聚集,促进了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其中,现代交通技术领域合同成交额增长最为迅速,2003~2010年年均增长65.7%。环保和资源综合利用、新能源与高效节能领域合同成交额也有较大程度的增长,2003~2010年,环保和资源综合利用领域合同成交额年均增长48.2%,新能源与高效节能技术合同成交额年均增长38.7%(见表2)。
QQ截图20140926164252
表2:2003~2010年北京技术合同领域构成情况
数据来源:北京技术市场管理办公室提供的数据及北京技术市场统计年报⑤
问题分析
根据对北京地区技术转移以及技术转移对技术和产业影响实际情况的调研,下面对北京地区技术转移促进技术提升和产业结构优化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第一,现行的一些政策法规导致技术转移不能发挥对技术和产业应有的影响。北京地区现行的一些技术转移政策法规存在一定的问题,导致许多政府部门把主要的功夫用在引进技术上,而不重视引进技术后的技术转移、技术本地化和技术再创新。这样导致的结果就是引进的许多技术都是过时的技术,一些对资源浪费较大、对环境污染较大的技术被引进,很多技术也没有实现本土化,对北京地区的产业结构优化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⑥。
第二,企业在技术转移上的错误行为导致企业技术提升缓慢。北京地区的大多数企业和全国许多企业一样,在技术投资上片面追求投资效益,尤其是片面追求短期效益,只愿意分享技术转移所带来的回报,不愿意承担技术转移的风险。因此,许多具有良好前景的技术往往没有投资者投资,导致后期开发无法继续进行。另外,北京地区企业的多数研发活动一般是由企业自主完成,产学研之间交流相对较少。
第三,高校和科研院所作为技术转移源头的作用发挥不足,尚不能对研发产业起到支撑作用。北京作为全国的文化教育中心,聚集了国内众多一流的高校和科研院所。但有调查显示,北京地区的高校和科研院所承担项目大多来源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科技攻关项目以及各部委和北京市的计划项目,这些项目基本上都是基础性研究和高技术研究的项目,该类项目着重考察技术的可行性而不太注重技术的应用前景。因此,北京高校和科研院所不仅没有成为北京地区技术交易活动的卖方主体,而且高校、科研院所技术合同成交额所占比重明显偏低。
第四,技术转移服务机构服务能力差影响北京地区一些重大技术的快速进步。北京地区技术转移服务机构普遍偏小,既没有自己的研发队伍,也没有长期广泛的合作伙伴或稳定的技术支撑机构,一旦转移出去的技术出现问题很难进行后续服务。北京地区不少的技术转移服务机构,仅靠承接政府部门或上级单位委托的软课题度日,未开展任何技术转移、成果转化、以及各种咨询等业务。同时,北京地区技术转移服务机构很少涉猎重大技术项目。
促进北京地区技术提升和产业优化的建议
第一,建立和完善系统、高效的技术转移政策法规,发挥技术转移应有的作用。技术转移涉及到产、学、研等不同主体之间的责权划分,涉及到知识产权归属、收益分配和纠纷处理等法律问题,需要政府修订成果转化、技术转移的相关条例,健全技术转移法律环境,以实现各部门技术转移政策的高度统一,打破目前技术转移部门自成体系局面,消除技术转移的制度障碍,加快推进技术转移的进程,以促进北京地区技术提升和产业优化。
第二,培育高技术企业家和风险资本家,加快技术的产业化进程实现技术转移。促进北京地区技术提升和产业优化的关键问题,一是要有掌握高技术的企业家,二是要有有眼光的风险资本家。因此,北京地区一方面要鼓励高技术人才创业。因为高技术的商业化过程中需要既懂技术,又懂管理的企业家。只有这样的企业家才了解技术的水平,才能在了解技术的情况下做出相应决策。另一方面,北京地区要培养真正的风险资本家。美国硅谷的风险资本成功实例证明,风险资本家是实现技术转移的关键,是技术转移的网络中心。风险资本家既是技术转移的投资方,又是相关企业发展战略和经营计划和的咨询人。⑦北京地区的技术转移需要这样的集战略、金融、管理等于一身的风险资本家,因此,北京地区要建立相应的风险资本家培育机制,为北京地区技术转移提供相应的人才。
第三,加快科研项目研发向更有利于技术转移的方向转变。一是加快由以技术主导型确定科研项目,向市场主导型确定科研项目转变。过去,科研项目的确定不是以企业为中心的市场主导型确定科研项目,而是以高校和科研院所为中心的技术主导型确定科研项目,更多的是注意了研究者及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研究能力。这种确定方式对于基础研究项目来说是一种比较合理的方式,但对于应用性研究项目来说,就不是一种最合理的方式,最合理的方式应是以企业为中心的市场主导型确立科研项目的方式,只有这样才能加快研发产业的发展和技术的提升。二是加快由单一的科研项目承担单位向产、学、研合作承担单位的转变。过去,科研项目的承担单位,基本上是单一的学、研或产,这些单一的单位受到物质条件、科研水平、研究者眼界等各方面因素的制约,不能发挥社会各方面研发力量的综合优势 ⑧。因此,今后科研项目的研发,必须强调官、产、学、研相结合,建立起使四者成为一个利益共同体的机制,充分发挥各方面的作用,实现科研项目投入效益的最大化,发挥对产业的技术支撑作用。
第四,建立完善的转移技术的技术评估体系,加快技术的商业化进程。在一个完整的技术转移过程中,建立严格的评价标准来评价转移的某项技术是否真正具有创新性,评价该项技术是否能获得专利保护,评价该项技术是否有足够的市场潜力,并建立起该项技术明确的商业化进程是至关重要的。因此,北京要加快建立权威的政府技术评估机构,同时引入竞争机制,引导鼓励非政府中介评估机构建设,建立起合理的技术评估体系,对转移的技术项目进行全面评估和预测,提高评估结果的科学性和可靠性。
第五,加强技术转移服务业的行业协会建设,规范技术转移的过程。在发达国家,行业协会在促进技术转移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北京地区要加强技术转移服务业行业协会建设,明确行业协会的职能,强化行业协会的权威,技术转移服务机构资质等级认证与年检制度、从业人员资格认证和持证上岗制度、技术转移服务机构的诚信制度、技术转移服务机构的投诉和评估制度等工作由行业协会负责管理和实施。
第六,加快技术转移中介机构的建设,加快技术向企业的转移。目前,北京地区要加快培养既懂技术,又懂知识产权方面法律知识,还能把握市场前景的技术经纪人,由他们带动技术转移中介机构中从业人员专业素质的提升。政府要加大对技术转移中介机构的扶持,对于财政资助的大型科研项目,可以考虑安排资助经费的5%~10%专门用于支持技术转移活动,这部分资助经费可直接下拨到技术转移中介机构。
另外,政府还可以充分利用财政补贴、税收优惠、对技术转移中介服务的不同环节给予不同的优惠措施等手段,引导技术转移中介机构围绕企业的需求提供中介服务,加快技术向企业的转移。
(作者单位:华北科技学院,北京科学学研究中心;本文系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北京地区技术转移路径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9102008)
【注释】
①②③④⑤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北京技术市场统计年报》(2005~2010年)。
⑥北京市技术市场管理办公室:《北京地区技术转移机构情况调研》,2008年。
⑦Rosiello, A. (2011): Towards a Systematic and Evolutionary Framework for Venture Capital Policy. Journal of Evolutionary Economics, 21, pp.167-189.
⑧Swamidass, P.M.; Vulasa, V. (2009): Why University Inventions Rarely Produce Income? Bottlenecks in University Technology Transfer. Journal of Technology Transfer, p34, pp.343-363.
责编/丰家卫(实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