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的话:
什么是“国家治理”?究竟如何理解当代中国的“国家治理”?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行有关理论建构和实践创新,都离不开这个思想和逻辑上的起点。《国家治理》周刊邀请国家行政学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主任杨文明、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院长胡鞍钢、北京大学政治发展与政府管理研究所所长王浦劬等10位知名专家,聚焦“国家治理”问题,通过不同视角,进行全景式剖析,力求为读者展现关于“国家治理”概念的全面深入阐释。本期,我们推出这组策划的上半部分。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受到各界的高度关注,并引发了多种多样的阐释。其中,对于“国家治理”内涵的理解,更是仁智互
见,人言人殊。笔者尝试从文化的层面作一阐发,希望能够为进一步的探讨提供条件。
从学理上讲,“国家治理”是个政治学范畴的概念。从社会运行和社会发展的实践来看,“国家治理”是个政治性概念。从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发展进程的轨迹和未来前景来看,“国家治理”是个现代化范畴的概念(我不认为“治理”是学界某些人讲的西方后现代概念)。从执政党改革创新治国理政模式和路径的层面看,“国家治理”是个转变发展战略、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目标性概念(维护基本制度,争取长治久安)。在上述思维框架中,“国家治理”具有了不同于以往治国理政的内涵。从文意上讲,“国家治理”是指国家层面的治理,是国家发展战略、发展目标和发展方略意义上的治理。从根本上看,它不是指“国家的”治理,也不是指由“国家来”治理,而是指在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诉求下、国体政体框架下的全局性、根本性治理。
从文化建设和文化发展的层面看,“国家治理”是从民族精神、时代精神、文化价值体系的构建和发展切入的根本性治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中华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中国精神的深刻内涵。弘扬中国精神,认同中国精神,践行中国精神,用中国精神凝魂聚气,在全社会形成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这是从根本上引导人民集合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旗帜之下,实现新时代的文化认同和价值认同,这是“国家治理”。
构建并坚守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是“国家治理”的顶层设计。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大战略任务,并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做了概括,强调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党的十八大进一步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将其表述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它把对国家、社会、公民的价值要求融为一体,既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又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还吸收了世界文明的有益成果,体现了时代精神,回答了我们要建设什么样的国家、建设什么样的社会、培育什么样的公民等重大问题,彰显了文化建设基本目标的价值。正如习近平总书记今年五月四日在北大同师生座谈时所说:“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体现着一个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显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对于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的形成,对于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坚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是从全社会的基本价值追求和内在精神气质方面着力,是真正意义的“国家治理”,是真正意义的顶层设计。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是“国家治理”在文化建设和发展方面的重要路径。党的十七大提出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美好愿景。习总书记在其系列重要讲话中,十分强调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他明确指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基因,“我们提倡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从中汲取丰富营养,否则就不会有生命力和影响力”。因此,我们应当充分利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丰富的思想道德资源,使其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习总书记提出,中华文化是我们民族的“根”和“魂”,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深入挖掘和阐发其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实践来看,通过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对于增强文化认同和价值整合,具有润物细无声的作用,能够在全社会全民族意义上促进“国家治理”目标的实现。
综上而言,“国家治理”本质上是文化层面的顶层设计,是通过熏陶、引导的方式,多元并举、协同共治的实践,最终实现价值整合和文化认同。
(作者为中山大学文化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导 李宗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