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多举措构筑社会安全“防火墙”
近来,多起公交车纵火案等公共安全事件给我国的社会安定带来挑战。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推进,社会安全事件出现了一些新特点,其诱发动因也日趋复杂。
报复社会性事件的“示范效应”不容忽视
华东政法大学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院长、中国社会公共安全研究中心主任张明军将我国社会安全事件主要分为直接利益冲突型、社会泄愤型和恐怖袭击三种类型,并认为近年来社会泄愤型事件呈上升趋势。“近年来发生的社会泄愤事件多半指向无辜的社会成员。一旦实施泄愤行为,往往事发突然且难以防范。此种泄愤报复行为既脱离了常规诉求渠道,也为社会良俗公德所不容,非理性色彩鲜明。”张明军表示。
“报复社会性事件日益明显的‘示范效应’不容忽视。”暨南大学应急管理系主任卢文刚强调说。西安交通大学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教授杜海峰指出,除了突发性、“示范效应”等特点外,随着互联网等新技术的发展,人们获知信息的渠道变得更丰富,同时也更容易受到谣言等错误信息的侵扰。在放大和叠加效应的影响下,次生和衍生事件增多,加大了处理问题的难度。
卢文刚告诉记者,探究这些新特点出现的深层动因,就能发现,除了利益分配格局失衡、贫富差距扩大、沟通渠道不畅等多重诱因之外,在社会转型时期,人们日趋多元化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等也成为重要因素。各种价值观念的“冲击”导致价值体系“紊乱”,令一些人无所适从。
民众参与已成应急管理发展重要趋势
就如何“对症下药”等问题,杜海峰认为,由于社会安全事件具有突发性、无组织性、不可预测性等特点,造成了难以进行数据搜集、模型精确建立等研究难点。目前针对此类问题的研究,无论是理论认识,还是处置实践都处于初级阶段,而广泛整合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相关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开展多学科交叉融合研究则是必由之路。
社会环境的变化会影响到人的心态,山东大学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马奔认为,心态的失衡会产生不理智甚至极端行为,而极端行为的控制取决于有效的治理。沿着“环境—心态—行为—治理”逻辑,结合我国实际,再借助社会生态系统理论,设计出对社会生态系统运行有所影响的环境、心态、行动和治理这四类因素的具体评估指标,不失为降低社会安全事件发生频率的有效途径之一。此外,张明军表示,面对人们或多或少存在的“崇权轻法”这类传统政治文化意识,必须通过政治文化的现代转型,促进和推动国民意识由主观向理性转变。
受访学者认为,对社会安全事件的预防并不能从根本上消除社会安全事件的发生。必须立足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大视角,深度剖析事件产生的根源,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做到防治并举、标本兼治。
而在受访学者看来,构筑社会安全的“防火墙”,每个人理应尽一己之力。卢文刚认为,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推进,社会大众对公共安全的主动参与,已成为应急管理发展的重要趋势。作为应急管理的第一响应者,社会大众的安全意识、自救、互救知识技能等,对突发事件的有效预防和应对亦至关重要。
中国社会科学报记者 郝日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