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思想理论 > 中国声音 > 新锐观点 > 正文

新闻媒体不能做网络舆论的应声虫

原题:不做网络舆论的应声虫 

谁能引领今天中国的舆论场?是形形色色的网络意见领袖还是大众传媒?中国的主流媒体要想在网络时代成为名副其实的引领者,最重要的是要敢于担当,不做网络的应声虫,要有不惧“光荣孤立”的独家立场,用独具眼光的调查回应众说纷纭,占据舆论引导的制高点。

首先,不可否认,网络舆论是推动中国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在反腐倡廉、公共关怀等领域,网络常常传达了“草根”立场,以合众之力干预了社会进程,但网络舆论还不能和传统公共舆论简单对等,真正的民意未必都能充分展示在网络上,也不排除有些“伪民意”舆论的存在。

今天中国的网络舆论空间已经成为各类思潮盛行、各种势力博弈的“战场”。回顾中国互联网10多年的发展,不难看出其经历了从精英走向大众的过程,而移动互联的崛起更促进了网络普及和公共表达下移。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发布的第一份报告显示,截至1997年10月31日,我国上网用户62万,21—40岁人群占82%以上,21—35岁的青年人占78.5%,来自教育、科研和计算机业的人群分别为13.3%、12.8%、15%,学生占13.6%;而到2014年1月公布的第33次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3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6.18亿,手机网民规模达5亿,“20—29岁年龄段网民的比例为31.2%,在整体网民中占比最大”,大学本科人群只占10.8%,“中国网民继续向低学历人群扩散”。在互联网迅速普及的十多年间,低龄、低收入、低教育程度人群逐渐成为中国网民的主体。这是我们在认定中国网络舆论和公众舆论的界限时必须考虑的,或者说,网络舆论目前还不能完全代表中国主流人群的一致意见。这也可以理解,为什么对外事务中的民族主义和对内事务中的民粹主义常常是网络上的主音,情绪化色彩浓厚。网络时代的中国主流媒体,要在多元社会思潮的冲突和凝聚改革共识之间找到切合点,就必须考虑这个背景。在大是大非的争论中,我们的媒体如果畏惧网络围攻,屈从民粹思潮,就恰恰可能迎合了一批没有深入思考的非理性的声音。

百余年前,中国媒体发轫于民族危亡之际“报馆有益于国事”的呐喊,而在今天要成为中国人民心中的“定海神针”,就不能做被网络吹得东摇西晃的“墙头草”,更不能成为屈就于市场的“拜金虫”。毋须讳言,金融危机和新媒体的双重压力,让传统媒体的日子过得有些艰难。传媒人把更多的精力用于琢磨经营,热望“传媒财团”化解资金之渴,并沉心技术转换以迎接网络挑战。新闻客户端、微博、微信等产品日日翻新,技术投入越来越大,但用户似乎还是倾向社交媒体,对传统媒体转型不太感冒。资金与技术并非不重要,但人们对传统媒体依然有着特定的需要,因为归根结底媒体是内容产业,人类对未知的不确定性催生了职业且权威的信息提供商。信息和信息质量是传媒的原点也是终点,没有高质量的信息,传媒就如无源之水。

其次,无论秉持什么样的价值观,意见的前提是事实,谁占有事实与真相,谁才能主导舆论!即使在网络时代,“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的道理也没有变。许多网络事件表明,在事实不清的情况下,各派意见领袖作为的空间最大,一旦出现有说服力的事实,多数网民会跟着真相走。比如“马航失联”事件,触发了世界范围内的新闻大战,也是传统媒体和新媒体最为激烈的一次比拼,与网络充斥着的煽情和谣言相比,传统媒体步步为营的调查实为“干货”,一次又一次矫正公众的认知。至少到目前为止,较量的结果是新闻专业主义高调回归,连很多年轻的网友都不得不承认“还是传统媒体厉害”。

环境在变,技术在变,不变的只有人对信息的追求、对真相的渴望。不认真梳理和强化调查能力、表达能力,不认真研究中国社会形势和社会心理,只醉心于形式上的“新媒体化”是不会有出路的。

最后,敢于引领的前提是要敢于担当,为历史负责。在当前很多舆情和舆论引导研究中,关于传统媒体大多突出了形式、语词、可视化等技巧上的讨论,但却忽略了胆识的重要性!舆论引导,最关键的不是报道花样翻新,也不是技术问题,是权威归属,是民众心之所系。要有胆有识的媒体才能做得到。“胆”是敢为人先,深入实际听真话、看真心,相信群众的判断力,他们会信服有说服力的证据和缜密的采编实践;“识”是独具慧眼,不盲从,不屈就,不怕网络发出不同的声音,敢于坚持真理,也不畏惧认错和纠错。坚持独立调查和独立研判,就不能怕出错,标榜事事正确的媒体或许只是时时充斥着正确的废话而已。只要传媒人的心是真诚的、工作是认真负责的,没有公众会苛求,反而会更加尊敬;而那些大而化之、简单迎合的粗陋作品,不会得到认可。

我们今天记述的每一句话,都将是后人仔细研读的历史。执着于真相才对得起后人,为事实负责才是对人民尽心。中国正处在一个历史的新起点,也是社会转型最深入最复杂的关口,中国媒体人有责任为社会进步营造一个健康、理性、积极向上的舆论空间。这份担当我们别无选择。

(作者系上海财经大学人文学院经济新闻系主任、教授)

[责任编辑:赵光菊]
标签: 应声虫   新闻媒体   网络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