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建新先生是我国当代著名的历史学家、民族学家。他生长于新疆,对西北少数民族历史与文化情有独钟。鸿文博识、开拓学科、教书育人,杨建新不仅是我国西北民族史研究的集大成者,而且是中国民族学之西北学派的开拓者和奠基人。
1953年,19岁的杨建新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兰州大学历史系。1958年他大学毕业留校工作,全国人大民委从北京大学、中央民族学院等高校抽调力量组成调查组,开展全国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工作。杨建新被选中,并担任甘肃省东乡族社会历史调查组副组长。经一年的社会历史调查后,他主持编写出版了东乡族的第一部史书《东乡族简史简志合编》。这本民族志是他的学术人生的转折点——从象牙塔到“田野”,从历史文献的方法到民族学的实地调查。
1960年,机遇再次来临,杨建新被安排在中央民族大学进修,使他有机会师从翁独健、林耀华、王辅仁、贾敬颜等著名学者学习民族史和民族学。在3年多的专修学习期间,他在系统学习中国通史的基础上,极大地丰富了自己的民族史知识体系,全面掌握了民族学这门“西学”的理论和方法,大大拓展了他的学术视野,形成了通史——民族史——民族学三位一体的学科研究模式,从而成就了他基于文献的历史学的宏观纵向研究与民族学的“田野”微观横向研究相结合的科学研究视野与路径。
20世纪80年代以来,杨建新撰写、主编的《中国西北少数民族史》《西北民族关系史》《中国少数民族通论》、41册的《中国西北文献丛书 西北史地文献》等一系列重要学术论著。尤其《中国少数民族通论》,堪称西北少数民族史研究的集大成之作。同时他先后承担、主持教育部重大攻关项目《西部民族关系与宗教问题研究》、国家重大文化工程《清史·民族志·回族及甘青宁其他少数民族篇》等项目。这些重要成果涵盖历史学与民族学两大学科,他跨学科的学术视点不仅触及历史纵深,同样深切地关注着当代民族地区的社会发展,倾注着他的学术终极关怀。他提出的“各民族共创中华”的观点是对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历史与文化之心性的把握和表述。他指出,“作为一个民族学研究者,我想我们必须尊重各民族的传统文化,认识其产生、发展、变化的状况,同时要研究促进民族现代化,促进其传统的社会、经济、文化等因素的改变和发展,研究如何使传统文化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如何既能保存传统又能进入现代社会等问题。”这些都体现了他作为一个当代知识分子的责任与担当。
杨建新先后在1988年-1999年担任兰州大学历史系主任,2000年-2010年担任教育部百家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兰州大学西北少数民族研究中心主任。这20年,是兰州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大发展的关键时期,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方面,极大地提升了兰州大学文科在国内外的地位和影响,带动了我国西部地区民族学学科的发展。实现了兰州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的两个零的重大突破:一是1990年争取到兰州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的第一个博士点——民族学博士点,杨建新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兰州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第一个博士生导师。二是1994年兰州大学历史系成功申请到教育部批准的历史学国家文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基地,成为当时全国15个历史学国家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基地之一,也是迄今为止兰州大学文科唯一的国家级基础学科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基地。
2000年由杨建新牵头成功申请到教育部百家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兰州大学西北少数民族研究中心,杨建新被任命为中心主任。从而为兰州大学民族学学科的发展搭建起了一个高水平的研究与人才培养平台。2006年发展为民族学一级学科博士点,5个二级学科博士点,成为兰州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历史上第一个一级学科博士点,民族学专业也成为兰州大学乃至西部地区最强势的学科,2007年民族学被确定为国家重点学科。多年来西北少数民族研究中心培养博士100多人,培养硕士200多人,他们中的大部分都成为西部地区高校及相关科研机构的骨干学术力量,不少人已成为国内知名学者。
回顾兰州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发展史,在20世纪末与21世纪初的前后十年这个重要的大发展时期,杨建新发挥了承前启后的关键作用。特别是民族学,从无到有直到现在形成本科-硕士-博士-博士后流动站的完整学科人才培养体系,而兰州大学西北少数民族研究中心也成为今天中国民族学研究的重镇之一,杨建新先生无疑是开拓者和奠基人。
(作者系兰州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