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政群共商共治
北京市朝阳区社工委副主任刘红
做客人民论坛网“政论大讲堂”
人民论坛网北京6月26日讯(记者常妍)“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知经误者在诸子。”人民群众是智慧的源泉,改革发展体会最清楚。人民群众是施政的基础,政令得失反映最真实。这要求党政干部在把握群众所思、解决群众所忧、满足群众所盼上,有更大的决心、更多的智慧。人民论坛网“政论大讲堂”栏目特邀北京市朝阳区社工委副主任刘红,就“党政群共商共治”与网友们进行分享和交流。
北京市朝阳区2012年提出在城区24个街道全面开展“为民解忧工程”,2013年在此基础上总结为“党政群共商共治工程”,分问政季、解忧季、收获季三个阶段推进。实施以来,彻底改变了传统的“政府单向决策、居民被动接受”的模式,将居民的实际需求放在第一位,实现“政府和居民双向互动、共同决策”,集中财力解决居民反映最集中、最强烈的问题,受到群众赞誉。党政群共商共治工程是如何实施的呢?刘红副主任认为,工程的核心是以居民需求为导向,发挥基层党组织的统筹引领作用,整合政府各部门和社会各界的有利资源,调动广大干部群众的积极性和参与热情,形成党政群共同协商、共同参与、共同治理的工作模式,逐步实现由“政府单向决策、居民被动接受”转变为“政府和居民双向互动、共同决策”。
在具体做法上,刘红副主任介绍到,一是每年的实事干什么、怎么干,先征求老百姓的意见,通过规范“知忧—议忧—解忧”工作流程,建立“问政、问需、问计于民”常态化议事平台,重点解决居民在生活环境、社会安全、公共服务等方面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特别是那些百姓身边看似细小琐碎但又确实困扰生活的“烦心事”,逐步培养居民参政议政的意识和能力,推动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二是通过搭建社区、街道两级议事平台,建立社区议事协商会,引导民意进入提炼、筛选、论证、决策、立项、监督等协商管理轨道,实现了从“行政管理”向“协商治理”的有效转变,居民百姓在参与中极大提高了参政议政与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自治能力和社会动员能力。
惟问政于民方知得失,问需于民方知冷暖,问计于民方知虚实。在当前重要的战略机遇期,要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实现现代化建设的宏伟蓝图,更应以鲜明的群众观点、坚定的群众立场、务实的工作方法,进一步维护群众利益,密切党群关系,从人民群众中不断获得执政兴国的力量源泉。朝阳区社工委“党政群共商共治工程”为实现“共商共治”提供了有益的实践探索和生动的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