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思想理论 > 新语新论 > 正文

“品德加分”别伤害“高考品德”

如果考试部门人为地画一条“道德加分线”,设定一些道德加分条件,对其他学生就是不公平的,也让道德有了功利性,亵渎了道德的纯洁性。

记者盘点今年新调整的31省份高考加分照顾政策发现,此轮大规模调整主要集中在体育、奥赛等缩减项目及降低分值。多地奥赛获奖者剔出保送行列,甚至加分名单。与此形成强烈反差的是,13个省份加分项目中提及思想品德及见义勇为,北京、浙江、四川三省市甚至奖励加20分。(5月25日《法制晚报》)(新闻链接)

在全国各地大规模清理压缩体育、奥赛等高考加分项目的大趋势下,“品德加分”异军突起,凸显了德育地位的提升。诚然,“品德加分”有助于弘扬良好道德风尚,能够引导学生向善、乐善、从善,能够释放一定的“正能量”,但“品德加分”也让我们产生了一些疑虑和担心。

一者,品德属于精神范畴,而对于精神是难以划分等级、评定的,这也就意味着,“品德加分”的边界不好把握——是捡到一万元不昧的学生应该得到加分,还是捡到一百元不昧的学生应该得到加分?是扶起过一次倒地老人的学生应该得到加分,还是到敬老院多次为老人梳头、剪指甲的学生应该得到加分?是见义勇为抓小偷的学生应该得到加分,还是长期默默遵守交通规则的学生应该得到加分……这些道德表现尽管有量的区别,也貌似有的突出一些,有的普通一些,但实际上,其本质都是相同的,都是良好的品行。还需强调的是,有的学生做过好人好事,可能没有说出来,或者没有证据证明,或者没有被舆论关注,有的学生可能没有遇到见义勇为的机会,因而没有突出的道德表现,如果让他们遇到一些见义勇为的机会,他们也很可能会挺身而出,但他们没有见义勇为表现或者没有提供出一些道德表现硬件并不代表他们不具有良好的品行。如果考试部门人为地画一条“道德加分线”,设定一些道德加分条件,只给一部分从表面看来道德表现“分量”重且有证据佐证的学生加分,对其他学生就是不公平的,也让道德有了功利性,亵渎了道德的纯洁性。

二者,道德是动态的,是可以变化的,高考前有过突出道德表现的考生以后可能道德滑坡,高考前没有道德突出表现的考生以后可能会成为道德标兵。在现在的考试模式下,高考中的每一分都关系到学生的录取机会乃至命运,考生的人生路还很漫长,如果考试部门仅仅依据考生考前的一些道德闪光点让一些考生得到更多、更好的录取机会,就很可能有失偏颇,失去科学性和合理性。

三者,品德评定难以量化,不好操控,容易受到一些具有评定权的部门或人员的主观影响,容易滋生弄虚作假、以权谋私等现象,从而导致品德评定失真变味,成为一些学生靠托关系、拼爹、拼票子加分的新路径。

笔者以为,德育应该成为教育的重要一部分,我们应该全面开展德育,让德育与文化教育并重,但我们应该让德育自然、纯净,不该用功利性的方法来考核德育、激励德育,而“品德加分”可能会伤害“高考品德”甚或“教育品德”,应慎行——如果确有必要,也应作出科学的设计。

[责任编辑:赵光菊]
标签: 品德   南方网   加分   观点   高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