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敏,国内外知名历史学家,现为华中师范大学党委书记、中国史学会副会长、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教材编写组主要专家、教育部历史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国家社科基金(历史)评审组成员、国际经济史学会(IEHA)中国执行委员。自1985年以来,马敏先后承担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等重点和一般社科研究项目12项,出版学术专著7部,主编学术著作10余部,在《中国社会科学》、《历史研究》、《近代史研究》等权威和核心刊物上发表中英文学术论文百余篇。
奠定商会史研究中的重要地位
1987年12月,马敏完成了他的博士论文《过渡形态:中国早期资产阶级构成之迷》,开创性地将阶级结构剖析同社会结构演化的分析结合起来,在历史的纵横比较中用“过渡形态”的总体构想,解释了中国早期资本主义的发生、发展及其一系列特性。1995年,马敏积十年之功力完成了绅商研究的代表作:《官商之间:社会剧变中的近代绅商》。这本书被学术界誉为构建了一个比较完整的绅商研究理论体系,不仅深化了近代中国社会历史的研究,也拓展了近代资产阶级研究的领域。外国学者也誉之为商会史研究中“最具代表性的著作之一”。2006年,该书被韩国东亚大学辛太甲教授翻译成韩文在韩国出版,受到韩国学界的高度赞誉。
国内博览会研究的倡导者和先行者之一
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举办前后,马敏有关博览会的研究受到学术界、社会上的高度重视。他的相关成果,为推动中国博览会史研究的深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学术基础,进一步拓展了中国近代史研究的深度与广度;有助于加强中外博览会史学的交流与对话,扩大中国博览会史研究的海外影响力。在现实方面,有助于加强社会各界对博览会的理解与认识,有利于人们思考如何通过博览会促进中国与世界的合作与交流。在最近湖北省社科成果奖评比中,马敏有关博览会的研究成果受到高度肯定,被评为一等奖。
关于早期中西文化交流史的新探索
马敏教授是中国教会大学史研究最早的参与者之一。他对近代基督教在华的传播亦有许多精细的研究,在国内外引起了反响。自1997年以来,在系统整理牛津大学瑞金帕克学院(Regent’s Park College)安格斯图书馆(The Angus Library)英国浸礼会在海外传教的档案的基础上,马敏对关于早期中文圣经翻译史和早期新教传教士马礼逊和马希曼语法书之争,以及早期中文铅印书籍等问题做了系统翔实、开创性的研究,回答了国际学术界长期以来在这三大问题上的争论,在国际学术界引起了广泛的赞誉。有学者称马敏教授关于早期中西文化交流史的新探索,是一项具有世界眼光、世界意义以及能够展开世界对话的的重要研究成果。
倡导重新认识叙事史学的重要价值
马敏不仅在具体的实证研究中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而且他还具有极其敏锐的学术视野,在如何推动近代中国史研究的整体发展和进步方面也做出了卓越的理论贡献,在学术界引起了较大的反响。对于中国近代史研究中的范式、经典与理论问题,他指出必须打破对西方经典的迷信,必须重建经验(事实)、模式、经典三者的关系,回答了如何构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科学理论的重大问题。他主张要放宽历史的视野,倡导更趋精细的历史观、长程的历史观、内部取向的历史观、整体的历史观。在历史研究模式问题上,马敏倡导重新认识叙事史学的重要价值。
历史是人学、是美学、是艺术
马敏不仅仅是一个学者,也是一个教育家,在担任普通高校历史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主任期间,他注重大学教材的编撰,先后主编出版了《中国文化概论》、《中国文化教程》、《西方文化教程》、《中国近现代史》、《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等教材,并于2009年获得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尽管目前学术研究、行政事务繁忙,但是他高度重视学生尤其是研究生的培养教育工作,学生多次获得湖北省优秀博士论文以及全国优秀博士论文提名。他的视野不局限在桂子山,不局限于自己门下学生,对待海内外的求教者,无不用心指导与提携,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马敏教授强调历史是一门人学、是一门美学、是一门艺术。真善美是不可分的,求真的同时,我们必须求善与求美,否则真亦不可得。如何才能做到呢?他强调“十年磨一剑”,没有求真、没有对学术的敬畏,学术的神圣和知识的尊严就无从谈起!他强调学者要有独立的品格。他常以章开沅先生所赠“治学不为媚时语,独寻真知启后人”之题词而自勉,力图做一个既能“铁肩担道义”,又能“妙手著文章”的“真正的史学家”。对待荣誉与利益,他主张“流水不争先”,对待学术研究与工作,他又始终如流水般默默地勤奋地奉献着,从容而又努力。
(作者为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副院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