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思想理论 > 新语新论 > 正文

曹建海:化解产能过剩须“长短结合”

新观点

■化解产能过剩需要采取“长短结合”的措施,短期的思路应以化解和治理过剩产能为主,从长远看关键在于从固定资产投资形成机制入手建立长效机制,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防止这种大规模、大面积的产能过剩在将来某个阶段卷土重来

一般认为,产能过剩属于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正常现象。产能过剩在经济学上叫做过剩生产能力,是指成本最低产量与长期均衡中的实际产量之差。当实际生产能力小于最佳生产能力时,就称之为生产能力过剩。另外一种产能过剩,是我国在推进市场化改革的过程中,由于产品和生产要素市场化改革进程的不平衡,产品市场已经充分竞争且能与国际市场接轨,但生产要素市场如土地、矿产资源、资金、生态环境等定价机制不合理,造成工业等一些行业的过度资源配置;此外,由于投资体制的不合理和政府通过投资补贴、干预金融、减免税等措施招商引资,诱导产业扩大投资的强烈冲动。

发生在我国工业领域大范围、低水平的产能过剩问题,需从工业生产所面临的市场需求、工业生产能力的形成机制、企业微观机制建设、产业政策引导和产能过剩治理政策存在的问题等方面进行分析。

首先,从工业所面临的市场需求环境看,政府对经济增长率的片面追求、以投资为主要动力的增长模式及其不可持续性,是导致众多工业投资品行业产能过剩的直接原因。其次,从工业生产能力形成来看,自然资源和生产要素价格扭曲和以补贴为主要方式的政府过度干预,对于推动企业固定资产投资有显著的推动作用。第三,产业政策的不当干预,是导致部分新兴行业严重产能过剩的重要原因。政府替代市场选择哪个产业应该发展。

如何化解产能过剩,从理论上说解决的方法有两种:一是强行“消肿”,二是扩大行业的市场需求,两管齐下必然有效;但这样做只能“治标不治本”。从更深层的意义上看,需要采取“长短结合”的措施,短期的思路应以化解和治理过剩产能为主,从长远看关键在于从固定资产投资形成机制入手建立长效机制,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防止这种大规模、大面积的产能过剩在将来某个阶段卷土重来:

首先,着力调整被扭曲的总需求结构,特别是提高消费率。提高消费率将为治理由投资需求拉动的产能过剩和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提供“釜底抽薪”的市场环境。由需求结构决定产业结构的逻辑,治理产能过剩、调整产业结构的前提是调整需求结构,即大幅度提高消费率,相应降低投资率,将有助于推动产能过剩行业向消费品生产领域或服务业转型或进行产业升级。目前我国由于投资率过高,一些地方政府面临着很大偿债压力,因而要对地方政府的资源动员能力给予一定的约束,改变各级政府过度利用行政力量推动产能扩张、推动经济发展的模式。将地方政府从项目建设中节约的资金用于给企业减税和提供公共服务,有利于增加就业、提高居民收入并促进居民消费。

其次,应大力推进完善市场体系,发挥市场机制在配置资源中的作用。完善市场体系,重点是深化基础产业和土地、矿产资源、劳动力、金融等生产要素的改革,使市场更大范围、更为有效地发挥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其中推进基础产业改革、土地市场和金融市场的改革尤为重要。从今后的改革方向看,基础产业改革的重点是放宽准入,形成竞争性市场结构,同时在自然垄断环节形成有效监管,才会获得市场驱动而非政府驱动的健康经济增长且有利于舒缓一些行业的产能过剩和过度竞争。

另外,应放松市场管制,构造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充分发挥企业微观机制和企业家精神的作用。应推进政府的简政放权,各部门通过制定负面清单“非禁即入”的方式,放松对微观经济的过度管制,促进公平竞争环境的形成。应推进国有企业的进一步改革。应建立最严格的、不可逾越的、有效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体系,推进生产单位环保成本内部化,防范高消耗、高污染产业的过度配置投资。具体来说,要健全资源环境的产权制度和用途管制,改革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编制资源环境资产负债表,明晰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测度和计量,设置生态保护红线,并对领导干部实行资源环境离任审计,建立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度。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教授)

[责任编辑:焦杨]
标签: 产能过剩   市场经济   市场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