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思想理论 > 新语新论 > 正文

说说公共知识分子这群人

公共知识分子一词,最早由美国法学家波斯纳(Posner)在2002年出版的《公共知识分子:衰落之研究》一书中提出的,由这个书名可以看出,这个概念从诞生就伴随着衰落。波斯纳是个法官,他写这本书的起因是因为克林顿拉链门事件,当时美国很多精英、知识分子都在讨论这个话题,他发现这些所谓的知识分子基本上都在胡说八道,对美国的法律根本不了解,但是公众被他们唬得一愣一愣的,对他们深信不疑。于是波斯纳就开始研究这个现象,他发现,这些在公共媒体上胡言乱语的人要么是某一行业的专家要么是大学的教授(看来米国公知的门槛比中国的高多了),他觉得这些人这么胡说八道却没人管,于是他就写了这么一本关于公共知识分子的书。

波斯纳把美国公共知识分子形容得活灵活现:“必须身段灵活,见风使舵,随机应变,能迅速转移目标。并且,由于公共知识分子散播的是见解,不是新闻,因此多半倾向采取极端立场(或者说,惯于提出偏激主张的人士,更容易被公共知识分子这门行业所吸引),否则难以博得社会大众的青睐。……总而言之,公共知识分子以社会公众可以亲近的方式表述自我,并且专注于政治或意识形态中会引起一般大众关注的议题。他们可能依附于大学之内,也可能与大学毫不相干;可能是全职的学术人员,也可能是兼差性质;可能是新闻从业人员,也可能是出版界人士;可能是作家,也可能是艺术家;可能是政治人物,也可能是行政官员;可能为智库写作……他们最常做的事情,是针对眼前的社会争议性事件高谈阔论,或者就社会发展方向或健全与否进行反省与回应。他们反省的基调或许带有几丝乌托邦的色彩,企图引领社会迈向全新的思维;或是充满强烈的攻击性,因为他们对社会现状的不满情绪远远超越提出改革计划的动力。每当他们针对时事发表评论,经常是固执己见,好恶分明,有时故示亲切,表现谦谦君子的姿态,但最常见的是穷追猛打,摆出一副得理不饶人的架势。他们既好争辩,又喜欢采取极端的立场。学术公共知识分子写作的语调,通常会展现某种自觉性的(有时是被激发出来的)知识优越感。对于事实,他们却常常掉以轻心,但又鲁莽地急于发表预言。”

虽然美国公知与中国公知算是同宗物种,但是本质上还是有一些区别的,中国的公知群体更倾向于营销化,并且学术味道更淡甚至几近于没有。但是对于波斯纳把公共知识分子与知识分子区分开来的观点我表示赞同,特别在中国,这一点是很重要的,中国的公共知识分子由于门槛太低(只要喊两句反政府口号,吼几句民主普世价值就可以当公知),泥沙俱下,比美国的公共知识分子更不堪与令人厌恶,他们把自己与真正的知识分子进行捆绑,无视二者之间的本质区别,一味造成反公知就是反知识分子这样的误解,并上纲上线为新“文革”。但实质上,公共知识分子的最常用手段就是愚民,他们通过谣言、忽悠与煽动,为民众洗脑,在不专业的领域乱发声并随意搅动公众的情绪,只宣泄情绪却不解决问题,最后起到的是反智的作用,从本质上说,公共知识分子是站在了知识分子职能的对立面。

公共知识分子的“公共”是核心,公共即公共平台(媒体),公知是指借助于公共平台(媒体)发声的知识分子,而不是什么公心、正义的代名词,公共平台的特殊性在于,他们需要不停地维护自己的曝光率,才能达到目的,这就使得公共知识分子娱乐化。消费热点是公共知识分子的常态,因为没有什么比热点更能吸引眼球,不管是哪个领域,不管是不是自己的专业,他们都要勇于掺和,因为掺和热点才能保持自己的出镜率,才能让自己时时出现在公众的视野里,才能混个脸儿熟,这样才好卖书、上节目、开讲座赚银子,于是,公知在一个又一个的人血馒头上乐不思蜀也就不难理解了。

公共知识分子特别是中国的公共知识分子,他们把自己当成商标,把公共媒介平台当成市场,把网民当成受众,推销的是他们的产品,他们的言论都是为推销产品服务的,为了维护固定的受众,他们是无所不用其极的。他们的知识素养也因为这种方式而变得大众化与庸俗化,与真正知识分子的理性务实、实践求证相去甚远。他们的目标并不是好好做学问并在自己的专业领域里有所建树,他们一开始就是奔着名利去的,所以公共知识分子的定位更象是娱乐圈的操作方式:炒作、话题、热点、出位、标新立异、不辩是非地选择与政府对立,因为这样比较吸引人气,为人气绑架的公共知识分子们,最后为了讨好人气,就顺着粉丝的意愿说话,最后变成人气的傀儡。

既然是市场是商品,那么这些商品成色如何呢?老实说真不咋地。纵观我们网络上的这些公知,成份是很复杂的,有教授、律师、商人、妓女、骗子、作家、诗人、记者、演员、官员,甚至有精神病患者以及轮子信徒。各色人等,起点不一,但在网络这个大市场里,全部沦落成卖民煮大力丸的键盘党,律师只会死磕,教授只会造谣,言语除了煽动不见半点理性思考,文字除了情绪就是情绪,没有半点实质内容,他们党同伐异出口成脏,辱没斯文,不见半点风骨,这是一群与知识、理性、科学精神背道而驰的人, 就拿这次茂名PX项目事件来说,几乎所有的公知们都在一边倒的煽动上街,为暴力叫好,科学素养几成负数,他们当中不乏有识之士,但为什么当了公知就变“白痴”了?难道他们不知道PX产品的重要性吗?非也,他们关注的并不是问题本事,他们关注的是哪里有热点,而这些热点是可以用来反对政府并为自己增加人气,这就够了,全不管立场与对错,因为那不是他们要考虑的事情,因为公知们的信条是:即便恶名昭著亦此生足矣,只要能出名,管它香与臭。

这让我想起来明代的那些言官,大家争着骂皇帝,不管皇帝是对是错,总之就是骂,以把皇帝骂毛了好被庭杖打屁股为最终目的,皆因打了那顿板子之后,他就出名了,还是美名,就可以出书收学生,流芳千古!想想现如今的这帮公知们,连明代的言官都不如,他们没有冒死领一顿板子,屁股开花在床上躺仨月的勇气,只是一帮躲键盘上煽阴风点鬼火的怂货。最后,将波斯纳的一句话送给公知:“公知”应该公开收入来源与数量。 我想这才是整本书中,公知们最在意的话题,不能说,不能说。

[责任编辑:赵光菊]
标签: 公共知识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