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中新社电,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27日在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发表重要演讲,全面深刻阐述对文明交流互鉴的看法和主张,强调应该推动不同文明相互尊重、和谐共处,让文明交流互鉴成为增进各国人民友谊的桥梁、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维护世界和平的纽带。习近平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为增进世界人民相互了解和信任、推动不同文明交流互鉴方面作出的不懈努力表示赞赏。
自成立以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世界的教育、科学 、文化等领域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近年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致力于在尊重共同价值观的基础上为不同文明、文化和民族之间开展对话创造条件。在当今这个并不太平的世界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协调和组织各种文明之间的对话,来力求保护各种文明的共存和合作,从而推动实现整个国际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人类的文明多样性做出了杰出贡献。
正是看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上述诸多方面的巨大作用,以及崛起中的中国欲在该组织框架内发挥更大作用,正在欧洲进行重大访问的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先生,特意选择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的所在地发表了精彩演讲。习主席的演讲内容是关于文明交流互鉴的论述,目的是在倡导各类文明交流合作的同时向整个世界宣传“中国梦”的内涵,也包含向欧洲展示中国的文化软实力,以进一步加强或密切中欧之间的文化交流。
之所以习主席积极强调不同文明的交流互鉴,是因为当今的世界是不平等的,长期存在歧视和打压其他文明的现象。其实,由于各国的自然地理环境、生产方式、文化传统不同,人们以生产实践为基础的社会实践也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因而所形成的文明便呈现出各自的个性。历史发展到今天,尽管人们对于文明的划分标准以及划分结果不尽相同,然而不同文明的存在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各国文明之间的交流,在促进自身的丰富和发展的同时,也推动了整个人类文明不断提高到新的水平。如被称为“合金文明”的美国文明,更是融入了许多国家的文明因子,其正是因为存在不同文明的交流互鉴才有了如今的辉煌和博大。
但因为各自发展水平的不同,造成各类文明之间存在差异,但没有优劣之分。各种文明都包含有人类发展进步所积淀的共同理念、共同追求,其中也不乏自己独有的特点。提倡各类文明之间交流互鉴,就是随着社会的逐步发展,通过交流合作使各类文明之间求大同存小异,在各种文明合作之中提升自身的素养并保留各自的精华。中国就十分坚持这样的文明交流观念,且在中华文明中,早就有“和为贵”、“和而不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伟大思想,中国支持各类文明在合作中追求共同发展。
然而,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少数文明意图凭借自身的经济和科技优势,加紧向全世界推行自己的价值观念、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这种做法企图否认和排斥文明的多样性,其实质就是要毁灭其他文明而独享人类社会的发展成果,这是一种不承认人类社会发展现实的利己主义心态,必将成为全人类的公敌。客观公正的来看,在人类已大步迈入21世纪的今天,各种文明和社会制度必将长期共存,在竞争比较中取长补短,在求同存异中共同发展,应是各国文明间的相处之道和共同追求。那种以自身的价值标准去评判他人,甚至试图把自身的标准强加于他人的文明对抗是不得人心的,也是大家所应排斥的。同时,我们也应认识到,不同文明间的交流是促进整个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动力,正是因为不同文明之间的对话、交流、融合,才汇成了人类文明今日奔流不息的长河。
中华文明就体现了中国与世界各国不断交流的伟大成果。中国坚持和倡导不同文明的交流互鉴,也希望为之而做出自己的不懈努力。今后,中华文明会更加注重与世界各类文明在交流之中合作进步的思想,中国向世界展示的不仅是经济数量和质量,也有非常深厚的文化底蕴,更有中华文明包容万物的胸怀。当前,中国人民正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可以说,没有文明的继承和发展以及交流,没有文化的弘扬和繁荣以及远播,就没有中国梦的实现。随着中国经济社会不断发展,随着华夏文化逐步走向全世界,中华文明也必将顺应时代发展焕发出更加蓬勃的生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