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昌平区延寿镇是2011年9月新成立的纯山区镇,镇域面积125.25平方公里,辖17个行政村,10832人,23个支部,镇内山场广袤、地域狭长。镇党委积极创新党组织服务山区群众新模式,打造服务群众新平台,以“流动服务站”作为服务型党组织的重要载体,主动把党政服务送到基层、送到百姓身边,切实为群众办实事、解困难。
基本情况
“流动服务站”是以流动服务车为平台,以机关干部员工为骨干,以下村为支部、党员和群众送服务为内容,以镇党委对基层支部、党员和群众工作“门对门”、 服务“心贴心”为目标的山区服务新模式。
自2011年11月创建以来,总计运行89次,23个科室与职能站所共计960多人次入村服务,服务村民4800多人次,三类订单共1697件全部办结,日常党务政务办理计1100多件,为群众办实事450多件,为群众解决困难320多件,根据流动服务工作“订单”意见反馈表统计,群众满意度达到100%。通过“流动服务站”的工作,让延寿镇的党员干部接了“地气”,百姓没了“怨气”。
延寿镇党委组建“流动服务站”,通过“流动服务车”把镇党委、镇政府各项工作疏理整合送下去,将村级组织和党员群众需求汇上来,通过工作“单”的办理,将服务送到基层,送到群众中,实现党政机关大门与村级组织大门“门对门”、党员干部与群众“心贴心”。一是明确“服务人员”。镇机关全体干部员工都是“流动服务站”的工作人员,在具体参与基层服务工作中,下村工作人员既是党员群众的服务员、协调员,又是党政工作的宣传员、信息员。二是固定“发车时间”。每周二、四为流动服务工作时间,工作人员根据基层需要和工作要求,坐“流动服务车”深入基层开展服务,为全镇村级组织和党员群众提供“一站式行政审批、政策咨询、农技推广、社会保障、新农村建设等”业务办理和服务。三是实施“领导带班制”。每次下基层服务前,“流动服务站”要成立临时党支部,镇领导班子成员轮流带班并担任临时党支部书记,各科室及职能站所负责人每两周至少下基层一次。所有工作人员是党员的佩戴党徽,团员的佩戴团徽,坚持亮身份、树形象,在服务中接受党员群众监督。四是建立沟通协调机制。带班领导要加强与各村“两委”干部的沟通交流,每次下村要积极了解村情民情、党员群众的思想动态等,及时发现问题,主动帮助协调解决。五是强化“首问负责制”。除当日需办理的事项外,工作人员对党员群众现场即时提出的问题,能够当场解决的现场办理,不能办理的,现场作好记录,回单位报送业务科室或集体研究“会诊”,执行“谁接待、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限时办结,办结一项,销号一项。六是实行群众“共餐制”。村“两委”根据各村实际指定到村服务人员到当日无办事需求的农户用餐,工作人用餐员坚持 “方便、从简”的原则,按每人每餐30元的标准付给农户。通过于群众共餐了解村情民意。
主要特色与优势:“五单”办实事,实现管理精细化
延寿镇“流动服务站”实行“五单服务制”,把为全镇村级组织和广大党员群众的服务落实到单子和人头上,实现精细化管理。
一是三类工作“订单”,分类制订服务单。将服务事项分为常规工作、重点工作和民生工作三大类,根据镇工作需要和基层组织、党员群众诉求,分门别类制订常规工作、重点工作和民生工作的工作单。常规工作:按照打基础、抓重点、抓规范、强创新的要求,每周由科室及职能站所负责人结合本部门职责任务,制定工作计划,填写工作单,交到“流动服务站”办公室,并将计划到各村现场开展工作的时间及内容以电话或传真的形式“下单”通知到各村,增强工作的计划性和统筹性。民生工作:解决民意诉求,保障地区和谐稳定。村“两委”班子每周收集社情民意并对收集的事情进行集体研究,需要镇党委、镇政府解决的,把具体工作内容、时间、对象等协商通知镇相关部门,镇相关部门填写好工作“订单”,按工作要求和办理时限入村服务。重点工作: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保障重点工程、重大项目建设顺利进行。每周镇领导依据分管的重点工作进行统筹安排并填写“订单”,交到“流动服务站”办公室和负责部门推进、落实。
二是推进工作“汇单”,加强工作统筹。“流动服务站”办公室每周一、三对三类工作“订单”进行汇总整理,并根据“订单”的具体工作地点和内容安排好工作路线,并将“汇单”情况报次日带班领导,带班领导检查核实各单的服务内容和具体承办人员。
三是工作落实“办单”,落实服务项目。工作人员到基层后,根据各自负责的具体工作内容和工作对象认真开展服务,并做好工作记录。在“办单”过程中,不能把自己当成传话筒、不能把自己当成邮递员,要坚持把群众利益诉求作为“第一信号”,把服务群众作为“第一要务”,把群众满意作为“第一标准”,主动接受党员群众监督,不断强化服务意识,创新服务载体,提升服务水平,切实提高群众满意度。
四是工作办结“验单”,督察当日工作。“流动服务站”当日下村服务结束后,各工作人员将工作办理情况交于带班领导,由带班领导对当日的“订单”办理情况,群众满意度进行事后验查,对当日完成的事项签名确认;对当日没有办结的事项,签署验单意见,并由办公室转交主管领导及责任科室限期完成。
五是工作考核“评单”,考评当月工作。每月由办公室将“流动服务站”下村送服务情况汇总提交至镇纪委、组织部门进行“评单”。镇纪委、组织部门对机关部门、科室、站所和干部、员工入村服务情况以及工作开展情况,农村“两委”干部参与“流动服务站”工作情况等,进行评议。评议结果作为机关各科室、党员干部、员工及各村评优评先、村“两委”干部绩效考核的重要依据。
效果与评析:工作实,服务新,人性化服务聚民心
延寿镇党委通过“流动服务站”,对基层单位和党员群众开展“门对门”,“心贴心”服务,初步形成了人性化服务的工作模式,取得了明显成效,得到了党员群众的普遍认可。一是拓宽服务渠道,成为党组织与群众之间的“连接器”。“流动服务站”,拉近了党组织和党员干部与群众之间的距离,通过“订单”式服务法和实行群众“共餐制”了解村情民意,形成“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群众动嘴、干部跑腿”的便民服务新机制。二是强化服务意识,成为党员干部提高工作能力的“助推器”。“流动服务站”,强化了党员干部以群众为本的观念,提高了工作标准和工作能力,在为群众做好事、办实事、解难题的服务实践中砥砺品质、增长才干,在实际工作中学知识、比服务,实现了“室内坐”与“出门送”的跨越、结合和统一。三是构建了立体服务体系,成为村级事物的“减压器”。通过流动服务,完善了镇、村、户三位一体的“网格式”管理服务新格局,各项工作、各种服务直接对村、对户,减少工作环节,有效降低了服务成本,提高了工作效率,减轻村“两委”干部办理村级事务的压力。四是化解矛盾解决难题,成为维护社会的“稳定器”。通过下基层服务,及时了解掌握村情民意、村庄发展建设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党员群众的思想动态等,及时发现问题,主动帮助协调解决,实现群众需有所述、难有所帮、贫有所扶,让群众安享及时解决、即时反馈的高效服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