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情况
朝阳区是北京人口最多、面积最大的城区,是外国驻华使馆聚集区,也是北京商务中心区(CBD)和奥运主场馆所在地。作为首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农村城市化、城市现代化、区域国际化“三化”同步,发展超前,面临的矛盾和问题在全市乃至全国都具有典型性,区域发展具有很强的先行先试和导向作用。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进一步巩固和深化全国社会管理综合试点区建设成果,创新社会动员工作机制,朝阳区以社会动员指导中心为引领,以社会组织综合服务中心、社会志愿者公益储蓄中心、公益项目研发和管理中心、社会资源整合中心为载体,以社区和社会组织为抓手,采取党政发动、政社互动、枢纽带动和“三社”联动的办法,完善区、街(乡)、社区(村)三级动员网络,畅通行政动员、社区动员、社会动员(行业动员、商务楼宇动员、社会组织动员)、传媒动员渠道,实现了“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没钱没力出主意”的社会动员氛围,基本形成了“有组织响应、有人参与、有事可做、有资源支持”的社会动员系统。
特色与优势
以提高社会动员能力和提升社会组织化程度为主要内容,强化社会动员顶层设计,构建工作体系,激发社会活力,最大程度整合和凝聚多元社会力量参与社会建设。
(一)搭建社会动员平台,吸纳多元主体参与
社会动员指导中心与基金会合作,采取“零管理费”和“参与式预算”相结合的方式,拓宽社会参与的渠道,动员多元社会力量参与社会建设。在社会组织培育、发动方面,区级层面建立了社会组织综合服务中心,提供组织培育、人才培养、标准研发、项目管理、资源整合和信息交流的“六位一体”服务,在街道和社区分别建立了社会组织综合服务基地和社区公益空间,形成了“一中心、多基地、N空间”的发展格局,累计为500余家社会组织提供了支持性服务,吸纳近400家社会组织为社区提供服务。在志愿者组织、发动方面,建立了区级社会志愿者公益储蓄中心、24个街道公益储蓄分中心和232个社区(商务楼宇)工作站,开发志愿者社交网站,举办星级志愿者认定表彰和志愿服务博览会,实现志愿服务线上和线下动员的有机结合,发展34万余名注册志愿者,累计服务时长超过400万小时。
(二)创新社会动员机制,激发社会组织活力
制定《政府购买服务项目管理办法》、《社会建设专项资金使用办法》、《项目评估细则》、《项目指导手册》等文件,建立了《政府向社会组织转移公共服务目录》、《政府购买公共服务项目目录》和《承接政府公共服务事项转移的社会组织目录》,形成了社会动员的长效保障机制。以需求为导向,采取项目化运作的方式,以社会建设专项资金为“种子”资金,深入推进政府购买社会公益服务,支持社会组织发展,激发社会组织活力。结合“为民解忧”工作,梳理出52类居民需求,依托公益项目创新实验室征集解决方案,研发公益服务项目,发包给社会组织承接。2013年,朝阳区投入959.2万元社会建设专项资金,吸纳整合其它资金3000多万元,购买了213个社会公益服务项目,服务覆盖43个街乡,为各类特殊群体提供52万人次的服务。尤其是保障房地区专业社会工作集群服务、农转居社区融合、“三失”老人(失能、失智、失独)关爱、困境青少年陪伴成长项目获得良好社会反响。
(三)完善社会动员体系,延伸社会动员触角
围绕民生服务和社会参与,依托社会动员指导中心,采取项目化、社会化运作的办法,为职能部门、社区、社会单位、社会组织、基金会等社会动员主体和对象提供支持性服务,增强社会动员合力,形成行政化动员与社会化动员、常态性动员和应急性动员相结合的“四位一体”社会动员体系。在行政化动员方面,以全模式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系统为依托,动员公安、工商、市政、城管等行政管理部门和水电汽暖等公共服务企业把3537项职能和工作力量下沉到社区网格,围绕社会保障、社会服务、社会事业和社会管理四个领域提供服务;在社会化动员方面,以9家区级“枢纽型”社会组织和拟认定的192家街道“枢纽型”社会组织为依托,动员和组织5000余家其它社会组织参与社会建设;在常态化动员方面,采取社区、社会组织、社工“三社联动”和社工带义工“两工互动”的方式,组织动员2000多家企业参与社区服务,特别是与特殊人群建立结对帮扶;在应急性动员方面,发挥线上和线下两种动员手段,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应急服务,比如雅安地震发生后,不到3天的时间,动员社会力量筹集救灾物资45000多件。
推荐理由
当前,社会发展处于转型的关键期,如何将“社会人”有效地组织起来,参与社会建设,是推进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和新要求,朝阳区积极探索“横向多元主体并存、纵向上下互动”的社会治理体制,团结、凝聚和整合多元社会力量参与社会建设,初步形成了全域覆盖、立体联动、全员动员的社会动员网络,有效增强了社会治理合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