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情况
基层党组织“带头人”是党在基层的执政骨干。选优配强基层党组织“带头人”,就抓住了基层党建的“牛鼻子”。近年来,中共湖北省荆门市委为破解当前“带头人”队伍存在的来源渠道不宽、理论水平不高、带动发展能力不强等问题,打造 “三力型”(实力型、活力型、魅力型)干部队伍,实施了基层党组织“带头人”队伍建设“五个一”工程,即选派市县千名局长当第一书记,向非公企业选派千名离退休和改非老干部当“红色CEO”,培养和引回千名能人当村官,选派百名机关干部脱产任村支书,与人民论坛杂志社联合举办“中国农谷·带头人”论坛,得到中组部、湖北省委的肯定与推广。“五个一”工程实施以来,荆门市委以基层党组织“第一书记”和“能人支书”为主体,以“中国农谷·带头人”论坛年会为平台,邀请中央党校前副校长李君如等党建专家和裴春亮等国内知名优秀“带头人”授课,打造区域性基层党建“带头人”交流平台,涌现出了全国人大代表、彭墩村党总支书记张德华等优秀典型,切实提升了基层党组织“带头人”依法治理、民主治理、企业化治理能力和水平。
主要特色与优势
“五个一”工程特色创新点在于四方面。一是在选拔人员上,突破窠臼。在培育、选拔农村、社区、企业内部人才的基础上,以更宽的视野、更多的渠道选派“第一书记”、回请“能人支书”,破解基层人才匮乏的困局。特别是在选派机关干部中,涵盖了市管干部、中层干部和青年干部三个层面。二是在选人标准上,因地制宜。在统一任职标准和职责的基础上,综合考虑和权衡各基层党组织的职能需要、发展规划、现存问题等多方面因素,对口选派最能发挥作用的党员到基层党组织担任“带头人”。如,选派政法部门善于处理复杂难题的干部进驻矛盾集中村,选派党群部门理论水平高的干部进驻班子薄弱村,选派涉农部门技术骨干进驻传统农业村等。三是在派驻范围上,分类覆盖。实现分类定级的二、三类村选派“第一书记”全覆盖,规模以上非公有制企业选派“红色CEO”全覆盖,红旗类村(社区)党组织书记入选“中国农谷·带头人”论坛全覆盖。四是在考评机制上,弹性管理。在严格考评制度的基础上,坚持刚柔并济,对不同类型不同身份的“带头人”采取弹性管理方法,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对“第一书记”,建立健全年初公开承诺、年底述职接受群众评议和组织考评的“一诺双评”制度体系。每年表彰10名作用发挥好、工作业绩好、群众反映好的“三好”第一书记。对“回乡能人”,实行年薪制,鼓励和引导建立村级经济组织。
“五个一”工程的优势在于可以最大限度的整合涉及基层的政策、项目、资金资源,构建“大党建”格局。两年来,基层党组织“第一书记”和“能人支书”切实发挥“带头人”作用,争取各类项目资金3.5亿元、帮扶资金3780万元,领办、创办各类经济实体470余个,为基层群众解决难题3850余件。
主要效果(推荐理由与评析)
“五个一”工程为机关干部深入基层、服务群众创造了平台,为在外务工能人建设家乡、造福乡梓创造了平台,为离退休和改非老干部发挥余热、贡献力量创造了平台,为优秀基层组织“带头人”互动交流、共谋发展创造了平台,实现“四个明显”,即党组织战斗力明显增强,服务群众水平明显提升,集体经济明显壮大,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