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情况:
香格里拉普达措位于“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地内,既是三江并流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的一部分,也属于碧塔海省级自然保护区,是一个多头管理的区域。该区域海拔多在3500米以上,以高山——亚高山寒温性针叶林森林生态系统,高山-亚高山草甸、沼泽生态系统和高原湖泊-湿地生态系统为主要景观,藏族民族文化与农牧文化构成了区域文化的核心。
普达措国家公园的规划设计建设是在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是社会经济可持续的基础,社会经济可持续是生态环境可持续的动力的指导思想指导下,按照规划——设计——施工建设一体化的理念进行的。在整个规划设计建设过程中,特别关注了保护与利用的关系处理,以及国家公园内少数民族社区的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的问题。明确提出了三个规划空间的社区规划思想(世俗生活空间、农牧业生产空间、自然生态空间),并在规划和建设过程中首次运用了生物多样性评价技术。由于国家公园的管理都是通过分区管理来实现的,因此在吸纳了国际上成功的经验后,我们将香格里拉普达措国家公园分为了特别保护区、自然生境区(荒野区、野生生物区)、景观游憩带、公园服务区、引导控制区(遗产廊道)五个功能区。生态旅游开发面积不到国家公园总面积的1%。
通过一年半的规划设计与建设,形成了完善便捷的旅游交通组织系统和以车行道、游览景观步道为核心的游览体系,取缔了对湿地生态环境破坏巨大的牵马旅游经营活动。所有设施既是旅游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也是具有审美艺术价值的景观系统,最大限度的展示了香格里拉高原湿地和森林的美景。通过设施建设和解说系统建设,达到保护环境、展示民族文化和科普教育的目的。
在试营业期间,门票直接收入就由没有建国家公园前的每年500多万元增加为2007年约1亿多元。国家公园内部和周边的社区居民得到了1000多万元的收入。300多名社区居民参与到了生态旅游的经营活动中。目前每年的综合收入都在2亿元以上。2007年6月21日由时任云南省省长的秦光荣先生主持揭牌,这标志着按照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的理念和技术规范要求建设的中国大陆第一个国家公园正式诞生。
特色与优势:普达措国家公园的成功建设带来了什么?
1、为云南找到了一条解决保护与利用矛盾的途径。在 2008年2月云南省政府主持召开的“滇西北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会议”上出台的《关于加强滇西北生物多样性保护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要进一步探索建设国家公园的保护模式。提出了要在云南建设多个国家公园,形成国家公园系统。
2、国家林业局于2008年7月正式批准云南省为国家公园建设试点省(国家林业局林护发〔2008〕123号)。文件要求云南省要以具备条件的自然保护区为依托,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遵循“保护优先,合理利用”的原则,在保护好生物多样性和自然景观的基础上,更全面地发挥自然保护区的生态保护、经济发展和社会服务功能,探索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国家公园建设和发展道路。这标志着在国际上公认为解决自然保护与经济发展矛盾最好的保护地管理模式—国家公园得到我国政府职能部门的认可。
3、根据国家林业局的批示文件精神,云南省依托省林业厅成立了国家公园管理办公室,编制了云南省国家公园建设规划和云南省国家公园的地方技术标准,一些法律文件也在制定过程中。为了进一步推动国家公园的建设,云南省政府还颁发了《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国家公园建设试点工作的意见》(云政发「2009」196号)文件。目前,云南省政府批准建设的国家公园还有梅里雪山国家公园、西双版纳热带雨林国家公园、普洱国家公园、丽江老君山国家公园、南滚河国家公园、高黎贡山国家公园、屏边大围山国家公园。
4、推动了国家公园的研究
政府部门层面,省政府研究室积极地开展了国际上国家公园相关法律和管理体制的研究工作,以及对云南国家公园建设的启示和借鉴作用。西南林业大学生态旅游学院和国家公园发展研究所一方面注重加强建立广泛的国际合作研究平台,建立了西南林业大学西双版纳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研究中心。组织了7个研究团队,分别对全球的国家公园发展历史沿革、功能分区方法、社区能力建设和发展、生态旅游、标识与解说系统、规划设计、管理模式等进行系统的比较分析研究。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国家住房与城乡建设部、大自然保护协会、欧盟等单位和国际组织都在积极组织专家参与或加强了对国家公园的研究。海南省、西藏(已挂牌三个国家公园)和新疆喀纳斯也开展了国家公园建设的探索。
推荐理由:
普达措国家公园是中国大陆第一个国家公园,这是一个具有里程碑价值的事件。普达措国家公园建设,正确处理好了保护与利用的关系、少数民族社区的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的关系,在保护好生物多样性和自然景观的基础上,更全面地发挥自然保护区的生态保护、经济发展和社会服务功能,探索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国家公园建设和发展道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