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情况:
南张楼村模式开始于德国巴伐利亚州在青州市南张楼村进行的“巴伐利亚试验”,因其主要目标是在农村进行一系列环境、设施改造以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和水平,实现“在农村生活获得与城市不同类但等价值的生活”,所以也被称为“城乡等值化试验”或“城乡等值化模式”。
这一模式是德国在二战之后为平衡城乡发展的探索。当时德国因城乡差距较大,大量农业人口离开农村涌入城市,造成城市的压力加大,发展受阻。在赛德尔基金会倡导的“等值化”理念指导下,通过推行片区规划、土地整合、机械化耕作、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修路、发展教育等措施,实现了“在农村生活,并不代表生活质量低”的目的,使农村经济和城市经济得以协调发展。这一计划在巴伐利亚开始实施后,成为德国农村发展的普遍模式。所以,为继续推广其理念和成功经验,在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中德开展的合作项目中,德方选择了距青州市偏远、交通不便、自然资源贫乏、人多地少、经济发展处于中等水平以下的内陆村庄——南张楼村作为试点。
在南张楼村建设中,中德双方对项目投资、规划和设计等进行协商,通过工业区、农田区、文化教育区和生活区四个功能区的明确划分,对基础设施、环境和生活方式进行改造和革新。经过20年的建设,已经取得了明显的成果:
第一,村民的生活方式得以改善。基础生活设施和环境与城市相差无几,生活习惯也渐趋文明和时尚,如讲究个人卫生、保持环境的整洁、爱护草地、设立广场和体育设施等。
第二,村民工作模式发生改变。现有企业约80家,村民“白天进厂,下班种田;农闲进厂农忙进田”,以从事企业生产为主,人均收入水平提高。
第三,教育理念和方式改变。愿意进行师资培训投资,重视素质教育,注重学生的动手和实践能力培养等。
特色与优势:
当然由于农民对祖祖辈辈农村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的厌倦以及对城市文化和生活方式的羡慕和追求,这种模式目前在我国推行起来具有一定的难度,这也是德方对实验结果不太满意的主要原因。所以,这种模式不是现阶段新农村建设的主要模式,但模式本身是不容否定的,在未来更有实现的可能或空间,如城乡差距缩小、经济高度发达,或人们厌倦了城市的生活。
推荐理由:
从本质上来说,城乡等值化模式实际上就是要在使村民不离开家乡、不离开农村的基础上,根据农村的具体情况,因地制宜,为村民提供一种形式和内容上不同于城市居民,但却能令村民满意和幸福的生活环境和方式,而且这种满意和幸福感不低于迁入城市的所得或城市居民的生活。它描绘的是一种田园式乡村生活,整个村庄就是一个大家庭,鸡犬相闻,和谐共处,完全不同于城市的喧嚣、污染、竞争、拥挤和压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