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思想理论 > 治理创新研究 > 正文

希森模式 :村企合作的成功案例

背景情况:

希森模式是一种典型的村企合作制模式,即以项目为纽带,企业与村民通过各种形式的合作,如合同制、合作制和股份合作制等,村民为企业提供要素供给,企业为农村挖掘发展潜力,形成互惠共赢的村企关系。

希森模式是村企合作的成功案例,曾经引起全国的关注,成为新农村建设的典范。梁希森原是德州乐陵梁锥村的农民,因其公司在城市做房地产生意而致富。为改善村民的生活,他通过公司先后与梁锥村和许家村合作,开创了新农村建设的成功范例。他先是将梁锥村附近废弃的土地进行整合,在130亩废弃地上建起了带有花园、池塘的欧式联排别墅,以此来吸引村民入住,并由此置换出480亩宅基地,用于建造养牛场、饲料厂和屠宰基地。许家村的改造也基本按照同样的思路,不同之处是将腾出的宅基地变成了土豆原种培育基地,进行土豆产业化经营。村民以土地入股的方式参与到新成立企业的经营中,并可以进入企业从事生产。这样,村民在获取土地入股收益的同时,又能到企业上班,获取劳动收入,获得双重收益。

村企合作制有多种形式,常见的有:企业带动型,企业派技术人员到联盟村开办分厂生产车间、加工作坊或建设农业原料基地、产品配套基地和劳动力培训基地等;企业捐助型,通过企业或企业家捐资捐物,投资公益性基础设施和社会福利性事业等,如铺路搭桥,建公园、养老院,添加健身器材等。但希森模式不同于以上形式的村企合作,它不是简单的由企业抽调部分人员进行技术指导或资金援助。在梁锥村和许家村的改造建设过程中,村民的居住环境、设施条件和收入水均得到了根本的改善和提高,而且这种状况不是暂时、短期的,而是长期可持续的。希森集团则获得了土地和劳动力资源等,扩大了公司的规模,形成了企业和村民双向互动、利益共享的合作典范。

特色与优势:

希森模式是在“让利于村民,让村民得实惠”基础上的一种长期互惠式合作机制,其中,村民身份发生了两大转变:一是人股成为合作制企业的股东,二是进厂上班,不再是单一从事农田耕种的农民。企业也突破了单一的工业化和收益最大化的视角,建造种植基地和加工制造基地,围绕农业开发相关产业化项目,有效地稳定了企业与村民的合作关系,既实现了村民富裕、村容整洁和村民自治,也做到了充分利用农村分散和闲置的土地和劳动力资源,真正实现了村企共建、和谐发展的良好格局。

推荐理由:

这种模式从根本上建立了解决农村落后、农民贫穷问题的长效机制,是值得推广的有效模式之一。当然,这种模式的实施因需要有实力较强的龙头企业作为支撑而具有一定的难度。但我们相信,有了中央政府的号召,在地方政府的支持下,对企业实施有吸引力的政策和制度鼓励,希森模式的推广是可行的。

[责任编辑:焦杨]
标签: 希森模式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