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思想理论 > 治理创新研究 > 正文

江西遂川“干部夜访”制度

——联系服务群众工作经验

1.基本情况

针对农村基层普遍存在“白天干部下村,群众下地干活;傍晚干部回乡,群众收工回家”的“时间错位”现象,江西省遂川县于2013年全面推行了“干部夜访”制度。组织全县1.7万余名党员干部利用夜晚闲暇时间走进群众家中,面对面听民意、办实事、解难题。在夜访时间上,按照“晚上7点以前不访、农忙时节不访、传统节假日不访”的原则,严明群众工作纪律,做到亲民不扰民、帮忙不添乱。在夜访对象上,坚持“群众反映问题多的地方必去、工作推进有难度的地方必去、可能引发利益冲突的地方必去”和“困难群众必访、村组干部必访、经济能人必访、五老人员必访、信访对象必访”,做到全面覆盖、重点突出,实现了“六必知”(知基本情况,知村情民意,知贫困农户,知致富典型,知热点难点,知发展方向)。在夜访方法上,相应采取个别走访、会议汇访、重点约访、定期回访等形式,做到务实管用、灵活有效。同时建立健全台帐交办制、部门领办制和回访督办制,确保群众反映的问题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目前,全县党员干部共夜访群众50余万人次,帮助群众解决问题6000余件,调处各类矛盾纠纷650多起。

2.主要特色与优势

“干部夜访”制度的推行,有效破解了新形势下基层群众工作难题,实现了干部作风大提升、干群关系大改善、经济社会大发展的多赢。一是干部作风得到切实改进。通过“夜访”,使干部真正深入到群众当中,倾听群众呼声,感受群众疾苦,让干部从内心深处关心群众生活,热爱农村工作。现在,全县党员干部打牌娱乐的少了、静心学习的多了,忙于应酬的少了、扎实工作的多了,闲坐机关的少了、进村入户的多了。二是干群感情得到明显增进。“干部夜访”制度的推行,不会耽误群众农活,不会增加群众负担,使群众有充裕时间向党员干部反映问题,一些平时不愿说、不想说、不便说、不敢说的问题都能反映出来,融洽了干群关系。三是各项工作得到有力推进。将“干部夜访”与征地拆迁、美丽乡村建设、扶贫攻坚等有机结合,激发了干部群众干事创业的内生动力,形成了推进工作的整体合力。

3.效果(推荐理由与评析)

“干部夜访”尊重了群众习惯,实现了亲民不扰民;顺应了群众需求,实现了活化不固化;突出了问题导向,实现了落地不落空。不仅探索出一条改进干部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新路子,而且深受群众欢迎,引起各级新闻媒体的广泛关注。《人民网》、《中直党建》、《江西日报》、《党建网》、《党建导刊》等30多家媒体先后对此进行深度报道,并作为全国4个群众工作典型案例之一入选中国延安干部学院教学案例。

[责任编辑:焦杨]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