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思想理论 > 治理创新研究 > 正文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经验:厦门实践

1.基本情况

为了解决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破解全市“‘有学上’及‘上好学’”难题。厦门在过去十年里,全面推行均衡义务教育发展政策,被教育部授予“全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先进地区”,其主要做法是:第一,缩短城乡间的教育距离。厦门在2009年实现的“同城同编”和“同城同薪”功不可没。顾名思义,“同城同编”和“同城同薪”指的是:统一城市和农村学校教师编制,城市中心学校和边远山区同级别教师工资一致。第二,教师轮岗交流拉近师资差距。从2009年起,厦门启动教师轮岗制度,规定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在一个学校工作满6年,校长任职满10年,必须实行校际交流流动,目的是为了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2011年,厦门还开始试行一种“小片区”的管理模式,即以片区内的优质校为龙头捆绑周边一般校,实行“师资互派、资源共享、统一教学、捆绑考核”的管理模式。第三,为学生提供公平的就学条件。厦门从1998年开始的小学升初中的电脑派位,被认为对厦门义务教育的均衡做出了巨大贡献,尽管有压力,但是,过去十年,这一做法被不折不扣地坚持。同时,针对外来务工子女谁能够上公办学校的问题,厦门也采用电脑派位的方法随机派入公办学校,这一做法已经在福建省推广。

2.主要特色和优势

厦门在义务教育领域创新实践特色主要体现在通过电脑派位措施来保证公平分配教育资源,没有人情、后门,电脑分配保证了学生的公平分配,因而,这种资源分配方式理应值得全国范围普遍推广。同时,厦门在教育质量均衡所做的另一个努力是招收定向生,旨在从源头做到“减负增效”和遏制择校。

3.效果(推荐理由与评析)

厦门在义务教育方面的创新经验解决了厦门城乡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上学难及上好学的难题,已经推广到福建省,有利于教育的均衡发展与教育公平,具有典型意义及推广价值。

[责任编辑:焦杨]
标签: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厦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