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思想来源包括马克思政治伦理思想。根据历史文献,马克思没有明确对政治伦理的概念进行表述,也没有撰写过专门的政治伦理学著作,但其著作中蕴含着丰富的政治伦理思想。马克思政治伦理遗产因其历史视野思维方式和价值诉求,在当代中国仍然“在场”,并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在当今中国政治文明建设的现实背景下,探讨马克思政治伦理思想,对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和当代中国共产党执政伦理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马克思哲学的政治性质、政治经济学批判以及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方法是从以下三个维度对马克思政治伦理思想的基本观点进行科学认识。其基本价值理念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实践唯物主义是马克思哲学的基本内容,其哲学含义是改变旧社会、旧关系,建立新社会、新关系;其主要内容还包括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批判。就政治主体而言,马克思指出了无产阶级表现出的异化现象。就政治目标而言,马克思有关人类解放的观点,是在批判资本主义社会政治经济学中所得出的结论;最后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方法。马克思认为“现实的人”是逻辑的起点,通过把历史唯物主义和人类解放关联起来,从而探究到一种科学的依据和理论方法。
马克思政治伦理思想审读
显性与隐性并存。马克思在其著作中并没有明确提出政治伦理的概念,但其政治思想中却真实蕴含了丰富的政治伦理灵魂,即政治表述是其显性表现,而伦理追求则是其隐性存在。
首先,整个马克思政治思想与实践的一个主题是对政治现实的关注。长期以来,马克思的阶级斗争、暴力革命等政治论述被误认为“伦理的缺失”。马克思认为政治制度和自由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代替腐朽黑暗的封建专制制度是社会的发展和历史的进步,也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必然产物。可见,马克思政治思想中伦理关怀显性存在。
其次,马克思政治思想蕴涵丰富的政治伦理关怀及伦理价值追求,而这些内容都表现在显性表述的背后。这种政治伦理关怀及伦理价值追求作为马克思政治思想的价值支撑,是一种真实的隐性存在。马克思政治思想显性存在与马克思政治伦理思想的隐性并存,主要是由当初的社会所处的客观环境、代表的阶级利益以及思想功能所决定。
应然与必然。首先是马克思政治伦理思想的应然分析。应该的样子是“应然”概念表述,它是表明事物理想状态的词汇,它与“实然”相对,实际的样子是“实然”的概念表述。从马克思政治伦理意义来说,应然是指衍生物,它表现为对理想政治状态的期盼,它是建立在对资本主义现实的政治体制进行批判的基础。政治伦理的应然分析贯穿于马克思政治伦理思想始终。实践证明,马克思政治伦理所关怀的人类解放是可以由实然到应然的。
其次是马克思政治伦理思想的必然论证。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的自然和社会所固有的客观规律是“必然”在哲学上的解释,从马克思政治伦理的思想上看,必然是指马克思设计的政治伦理目标,它是政治和社会发展的必定结果。有关伦理、道德为政治服务等内容是无可否认的事实,也是无可否认的意识形态的内在规律性。
局限与超越。首先是马克思政治伦理思想的局限性和时代局限性。马克思政治伦理思想的局限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无产阶级已发生很多变化,包括阶级构成、整体素质、生活水平及思想意识与政治行为,使得马克思对无产阶级伦理关怀的内容和具体方式与现代情形不完全适合。第二,马克思针对当时资本主义国家与社会的关系等的价值判断,体现了其局限性。第三,针对政治制度的正义追求,马克思以共产主义作为人类解放的制度目标,并论及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非正义性。资本主义社会发展到现代,与马克思政治伦理思想生发的时代相去甚远,加之资本主义国家的统治阶级对资本主义制度不断进行“修修补补”。面对这种变化,马克思政治伦理思想的个别结论显现出一定的局限性。社会的变迁、经济的发展与世事的变化,是马克思所不能预测的,这反映出马克思政治伦理思想的时代局限性。
其次是马克思政治伦理思想的超越性和时代超越性。资本主义社会是建立在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制基础上的政治制度,这一根本性规定决定了资本主义社会是非道德的。马克思关于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正义性分析是真实的。鉴于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非道德性,马克思设想了替代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新型政治制度,即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此外,马克思超越政治制度的理想—共产主义社会的价值追求—是永恒的、现实的。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社会,是人类克服了自然的盲目性与社会支配性的“自由王国”,是人类值得追求的社会。这都是马克思政治伦理思想超越性的表现。
超越时代的永恒性是马克思政治伦理思想的突出表现,它不是单纯从伦理道德角度得出的应然结论,而是在遵照历史发展规律的前提下,运用唯物史观进行科学分析得出的必然结论。这种历史发展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是客观的。迄今为止,马克思政治伦理思想认为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没有改变,社会发展趋势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明确,它充分反映出马克思政治伦理思想的时代超越性,在今天仍具有指导意义和实际价值。
现代启示
理论意义。对马克思政治伦理思想的研究有利于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马克思政治思想的价值追求与伦理意义的发掘,有利于对马克思主义的人文气质与伦理关怀进行彰显,并提供一种新的认识维度与思维视角。马克思政治伦理思想属于交叉学科,与诸多学科紧密相联,并直接关涉多学科的内容,对诸多学科的研究有启发意义。我国政治伦理课题的研究探讨需要借助马克思政治伦理思想。由于我国政治伦理的相关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诸如范畴体系、研究方法等问题还需要深入探索。因此,马克思政治伦理思想不但是政治伦理研究创新发展的理论源泉,也是我国政治伦理研究指导思想的源泉。
实践价值。首先是“以人为本”思想的理论渊源与实践指导。政治主体的伦理关怀思想是“以人为本”思想的理论渊源。尽管马克思没有明确提出以人为本,但毋庸置疑的是,马克思政治主体的伦理关怀思想就是以人为本的理论运思与实践诉求。政治主体的伦理关怀思想是“以人为本”思想的实践指导。马克思对政治主体的伦理关怀,不仅包括关怀的具体内容,也包括关怀的实践指导。马克思明确指出:“光是思想力求成为现实是不够的,现实本身应当力求趋向思想。”这种“以人为本”之“人”的超越性是要通过具体措施使之变成现实。受社会发展程度的限制,我国还不能为每一个社会成员提供均等的社会发展机会与利益保障机制,因此,首先要保证机会均等,为社会成员提供公平竞争的制度保障。但必须认识到,由于个体的差异,机会均等必然导致结果的不平等。当前,一方面要坚持马克思的“以人为本”的思想,另一方面还需要社会通过制度进行统筹安排,以保证每个社会成员的权利与利益在社会中平等地得以实现。
其次是处理国家社会关系的价值导向与内容依据。国家与社会关系是基本的政治关系之一,涵盖政治权力关系和政治权利关系等主要内容,集中体现了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在国家与社会关系问题上,马克思认为国家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但国家一经产生,就凭借强大的国家政权主导、支配社会,同时造成对个人自由的限制与掣肘。马克思政治伦理思想的价值追求是要从根本上废除国家,实现社会解放、人类解放。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和完善的过程中,需要国家宏观调控,以保证经济的健康发展。在实现“共同富裕”的进程中,需要国家权威的“二次分配”,以保证社会公平正义。在建立和谐社会的过程中,需要国家协调各种利益关系,以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具体措施有:一是加强官德建设,强化各级党政干部公共权力价值观的培育;二是建立有限政府;三是培育公民社会。
最后是建设正义政治制度的理念指导与实践参照。对制度的正义追求是马克思政治伦理思想的主要内容,马克思政治伦理思想侧重的是制度伦理、制度正义等问题。马克思认为,正义制度由正义政治制度和正义社会制度组成。正义政治制度是政治存续期间的制度,而正义社会制度是指国家消亡后人类社会的存在形式。其中,共产主义制度是对正义政治制度的扬弃与超越,是人类社会的高级阶段,“人的解放”与“生产力的发展”是衡量政治制度的重要标准,即政治制度必须有利于人的解放与生产力的发展才具有正义性。基于此,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政治制度较之封建专制制度正义,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较之资本主义政治制度正义。但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仍然是政治社会的正义制度,不能保证全人类的利益。因此,必须发展到阶级与政治消亡的共产主义社会制度,才能从根本上实现正义。
(作者为江苏建筑学院思政理论课教学研究部副教授)
责编/边文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