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涵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作为一个科学命题,是由毛泽东同志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讲话时提出来的,其本意是提出了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的一种任务。这种任务用更详细的话来讲,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同中国的实际相结合,从而解决中国的问题,推动中国社会的发展,同时为了更好地适用于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环境,结合中国革命、建设与改革发展的实际,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立场原则,进行理论创新,形成“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换言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建设与改革实践,同中国历史和中国文化相结合,使其具体化并能够有效地借助马克思主义理论解决中国社会发展的实际问题。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表现及特点
科学发展观在理论与实践两方面均取得长足发展。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当前社会实践相结合产生的又一先进理论,也是对中国共产党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更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首先,科学发展观强调“以解放思想”为先导,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的进一步深化。只有继续解放思想,才能够真正实现“实事求是”;只有继续解放思想,才能够更好地做到“与时俱进”;只有继续解放思想,才能更好地把理论与改革、发展的实际相结合,更好地求真务实。其次,提倡“包容性增长”,注重关系“民生”的建设项目,并创新执政方式,利用网络手段,积极推进“网络问政”,实现政府管理的“透明化”。再次,科学发展观强调综合发展。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本,既强调人口、资源、环境等要素相协调,又强调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环节相一致;既强调人与自然、经济与社会、城市与农村、地区与地区的均衡发展,又强调国内与国外的共同发展;既强调坚持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又强调按照“五个统筹”要求,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最后,十七大以来,受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影响,国内的传统经济发展方式受到了严重威胁,党和政府审时度势,客观准确地把握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新问题,化解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新矛盾,不断增强辩证思维和系统思维能力,积极转变国内的经济发展方式,努力实现国内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呈现多元化特点。党的十七大以来,随着诸多因素的变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呈现出多元化特点。
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执行主体更加明确。多数学者认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执行主体主要包括:中国共产党,主要肩负着时代引导任务;广大的实践主体,即人民群众,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传播主体;广大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推动者和忠实的传播者。
二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的主体更加广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的主体是中国共产党党员、广大知识分子、农民、新兴产业阶层等群体在内的社会各阶层人员。他们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不断进行实践、认识、创新,经过不断的探索与实践,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现实相结合的理论。所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着眼于全党,依靠广大党员和群众,共同实践、认识、结合、创新和证实。
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传播途径更加丰富。伴随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及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的诞生,理论的传播途径更加广泛、有效。由单一的媒介到多种媒介,由单一途径到多种途径,借助报刊、书籍、广播、电视、网络、板报、课堂等多种媒介立体式、全方位地宣传,使理论能在短时间内被社会各阶层理解和接受,更好地指导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生态建设。
四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的理论研究更加细腻。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二级学科纷纷在一级学科的基础上被设立起来,并在一系列的实践调研前提下,被广泛地推广到高等院校,有效地加大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宣传力度,创建了众多的学术研究课题,学术研究的氛围更加浓厚。在高校相关教材的编写方面,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了深入研究、梳理和推进,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其指导地位更加稳固,指导意义更加明显。在科学研究方面,全方位、多层次深入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行研究,深入推进了马克思主义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意义。
五是学习型政党建设促进中国化进程。注重理论学习,加强吸收国内外先进实践经验,一直都是中国共产党不断提升执政力、保持自身先进性的重要手段。学习型政党的构建,是实现全体党员干部综合素质以及实践能力的客观需求,同时,也彰显了我党的责任与忧患意识。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经验启示
党的十七大以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取得了良好的发展成果,这是党带领全国各族群众共同努力的结果,对未来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中华民族复兴,实现中国梦,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永恒主题。毛泽东思想主要是针对旧中国贫穷、落后、被动、挨打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历史现状如何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时代课题展开;邓小平理论主要是围绕在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中国,探索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等课题展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主要是围绕如何加强党的建设,如何使中共共产党永葆青春和活力,如何进一步创新党的理论,使党更好地代表先进生产力、先进文化和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科学发展观围绕发展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和矛盾,如何坚持以人为本,如何坚持综合、协调可持续发展,带领全国人民沿着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继续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中国梦的时代课题展开的。这些理论的主题一致,都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继承发展的永恒主题。
继续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和“与时俱进”。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我们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本质规律。做好“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以及“与时俱进”不仅是马克思主义永葆青春和活力的根本保证,更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各族人民实现社会科学发展的重要手段。
“实事求是”是我党的核心思想路线,是毛泽东同志在总结了一个个错误的历史问题和革命实践经验之后提出来的,其为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奠定了坚实基础。经历了惨痛的“文化大革命”之后,邓小平等有关党政领导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打破了“两个凡是”对人民群众的思想禁锢,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解放思想”的重要论断。改革开放就是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的指导下,由中国共产党带领各族人员进行的伟大实践,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功表现。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国内外的政治形势发生了诸多重大变化,为了更好地实现社会的良好发展,十六大报告在党的基本思想路线基础上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之后,胡锦涛同志总结当前的历史经验,坚持“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思想原则,提出了符合社会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并将其推进到各领域的发展中,实现了社会整体的可持续发展。
从上面的论述可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要想真正取得突破性发展,就必须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和“与时俱进”。只有本着开放性原则,才能得到理论和实践的不断创新,并为社会可持续发展增添动力。
继续传承发扬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关键在于创新。创新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特点和永恒主题。民族的独立、人民的解放、时代的需要、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实践需要造就了毛泽东的创新精神。邓小平理论坚持创新,汲取农民家庭联产承包的思想,推行农村家庭联产责任制;科学把握,深刻分析世界形势,提出和平与发展的世界主题;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坚持科教兴国理论,实现了教育的腾飞;坚持改革开放,兴建经济特区;区分计划与市场都是手段,提出市场经济理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理论创新,面对改革进入攻坚阶段,发展处于关键时期,稳定面临新的矛盾的特殊时期,提出创新是一个国家与民族永葆青春和活力的源泉,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继续坚持创新,面对目前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阶段,为应对改革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矛盾、新问题,深入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总结新经验,不断创新,形成新认识,继续深入探索马克思主义的时代化,与时俱进地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愿景。
总结实践经验,促进经济社会进一步发展。理论来源于实践一直都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思想之一,在一次次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飞跃过程中,都充分证明了这一点。无论是革命、社会建设与发展,还是改革开放的具体实践,都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的强大动力。只有对社会实践的发展变化时刻关注,并及时从中吸取有益的经验教训,才能够有效地实现理论的进一步发展与创新。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过程中,党的第一代领导人就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下,不断对国民革命、土地革命、抗日战争以及解放战争等具体的革命实践进行经验总结,才逐步形成了适合新民主主义革命以及社会主义改造等活动的指导思想,并带领人民取得一次次的胜利,其中具有代表性的理论就是“毛泽东思想”。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逐渐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党的第二、三代领导人及时总结国内外发展形势,并吸取改革开放的宝贵经验,先后创建了“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党的十七大以来,国内外的形势风云变幻,面对国际金融危机以及国内各类重大自然灾害,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审时度势,结合社会实践中的经验教训,在十七报告大中明确提出了“十个结合”重要理论,并对其进行详细阐述。十七大以来,党不仅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创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对马克思主义进行创新性概括,还在实践的基础上进行了深入的拓展和内化,如对科学发展观内涵的深化以及经济发展模式的实质性转变,同时,还积极建设学习型政党,努力提升党员干部的思想政治觉悟以及综合素质,充实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体力量。因此,注重在社会实践中汲取经验教训,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保证。
坚持群众观点,推进群众路线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动力之源。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指出:人民群众才是历史的创造者和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党的第一代领导者始终坚持“群众观点和路线”,并切实联系我国的具体国情,从而制定出了符合社会革命需求的党的群众路线。在这一正确路线的指导下,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社会主义新国家,实现了民族的独立与人民的解放。革命时期形成的“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具体表现,是党在执行人民群众路线的基础上形成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中央领导继续严格坚持群众路线,并将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实现作为工作的核心,并将其作为制定党和国家路线、方针、政策及理论创新的重要根据。改革开放政策的提出,就是以实现人民由温饱到小康,并最终实现的“共同富裕”作为社会发展的根本目标,而经济社会“现代化”的发展目标则是党对群众路线以及观点贯彻执行的充分展现,这些实践进一步推动了“邓小平理论”的创立与发展。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在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集体的领导下,中国共产党吸取苏联、东欧各国的失败教训,总结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经验,进一步强调要以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衡量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标准,严格按照“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行事原则进行党的各项管理工作。“三个代表”重要理论也是在不断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创立与发展的。
新的发展时期,党中央在面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呈现出来的各种新问题、新矛盾、新情况,积极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共同抵御和应对各类重大的自然灾害,克服各种重大困难,有效应对各种国际金融危机,并在一次次“失败”与“成功”中不断总结实践经验,进而将人民群众的主体力量充分发挥出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中央领导集体更是将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首位,坚持以人为本,关注民生、解决民生问题,始终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特别是党的十七大以来,我国众多路线、方针、政策和创新理论的提出大都来自于广大人民的利益表达和利益提炼。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中央领导集体,更加注重借助互联网问政于民,通过互联网来广泛收集人民群众的意见与建议,借助互联网来反映经济社会发展出现的问题。利用“网络问政”的形式以及基层干部走访群众的形式,及时了解广大人民群众的“心声”,不仅能够使得广大群众感受到“主人翁”的自豪感,而且利用“网络反腐”来加大反腐败的力度,进一步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关系。此外,在十七届三中全会期间,就“三农问题”还特地组织了相关的基层代表以及专家学者进行系统研究,共同寻求有效的解决方案,确保农民的利益不受损害,并促进农村的经济发展。这些措施使得中国共产党进一步扎根于人民群众心里,有效地促进我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以及“依法执政”的实施,并为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建设提供了坚实保障。
结语
马克思主义一直都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兴国的基本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将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过程。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具有“与时俱进”的优秀品质,它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创新表现,也是指导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思想。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永无止境的历史进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也将随着中国改革发展的伟大实践而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并在实践中继续发挥重要的指导作用,焕发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强大生命力。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始终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并不断丰富发展和创新,并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解决当代的中国现实问题。十八大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行了进一步丰富发展,在实践的基础上,继续丰富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科学发展观”。着眼于人民群众实际生活水平的切实改善、民生权利的有效落实,在深化改革过程中解决发展与前进中的困难与问题,在解决社会民生问题中赢得民心、赢得人民大众的认同和拥护,进一步有效地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大众化。
(作者均为塔里木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
责编/边文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