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思想理论 > 治理创新研究 > 正文

农村居家养老模式探析

—以浙江省金华市金东区实践为例

【摘要】当前,我国已步入老龄化社会,且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如何养老成为推进改革和发展亟需面对的重要问题。立足于中国当前的现实国情,浙江省金华市金东区在实践基础上探索出统分结合的农村居家养老模式,这对于加快发展和完善养老服务业, 构建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多样化养老服务体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 统分结合 居家养老模式

当前中国养老问题的隐忧

人口老龄化程度一般以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口中60岁或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的比例来表示。按照国际惯例,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数的10%,或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数的7%,则意味着该国家或地区进入了老龄化社会。民政部发布的《2012年社会服务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12年,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19390万人,占总人口的14.3%,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12714万人,占总人口的9.4%,我国已步入人口老龄化国家的行列。据《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到2020年老年人口将达到2.48亿,老龄化水平将达到17.17%。可见,我国人口老龄化形势严峻,而且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

中国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人口老龄化的到来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但随之而来的也有养老、医疗、社会服务等一系列的问题,需要给予足够重视。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和改革发展的攻坚阶段,为更好地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挑战,探索出符合中国国情的养老模式已十分迫切。

以“统分结合”为特点的农村居家养老模式探究

2013年8月16日,李克强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了深化改革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任务措施。会议指出,到2020年全面建成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覆盖城乡的多样化养老服务体系。这符合中国的国情。

浙江省金华市金东区在试点的基础上,以“保基本、广覆盖、可持续”为主要思路,于2013年年初采用统分结合模式推行了农村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建设。截至5月底,全区已建成养老照料中心130家,可服务老年人2万余人,覆盖率达到全区老年人口的50%左右。金东区在实践探索居家养老模式方面取得的成效和做法,得到了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和新华社等媒体的竞相报道,社会反响强烈。

这一养老模式的特点主要体现为“统分结合”,一是在养老照料中心的服务功能方面,采取“日间统一照料、夜间分散居住”相结合;二是在其布局运营方面,实行“中心较大村统一布点、边缘较小村分餐配送”相结合。这一模式的最大优势是可以“保基本、广覆盖、可持续”。

“保基本”是指政府在服务功能设置上“保底线”,将农村老年人最基本、最关心、最迫切的服务需求作为重点和突破口,设定照料中心必备的三项基础服务功能:便民食堂、医疗保健、文化生活。具体而言,便民食堂提供中晚两餐,对五保老人提供无偿服务,对75周岁以上和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家庭老人每人每餐只收取2元的费用;在中心设置保健室,并利用村级社区卫生服务站、乡镇(街道)卫生院,提供“七个一”健康服务,即落实一个医疗保健责任人,随时提供一站式健康咨询服务,每日提供一小时医疗保健服务,每月开展一次慢性病随访,每季开展一次老年健康讲座,每半年组织一次集中义诊,每年开展一次免费健康体检,解决老人基本医疗保健问题;所有照料中心均配有电视、棋牌等娱乐设施,提供适宜的报刊图书和影视碟片,配置适合老年人的健身器材,满足老人精神文化需求。通过这些基础服务功能,努力做到让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乐”。

“广覆盖”是指在服务对象范围上力争实现全覆盖。居家养老中心建设的门槛低,场地限制少,功能设置灵活,易于推广,从而形成规模效应。尽管目前金东区建成的130家照料中心,在数量上只占总村庄数的1/4,但由于优先选择中心村、人口较多村,覆盖的老人数量达到全区老年人口的近一半。再通过适度扩面,对部分人口不多,条件尚未成熟的小村庄,由中心村统一配餐、统一配送、统一托管,预计今明两年能够实现养老服务照料覆盖全区。

“可持续”是指养老服务注重在设施建设上少投入、运营维护上低成本。金东区养老照料中心的建设主要采取改建和修缮村集体用房、闲置校舍、村庄旧办公楼等方式,一次性的投入少。由于老人夜间分散居住,运行的成本也大大减少。在资金的筹集保障方面,采用了财政出一点、上级部门补一点、社区集体筹一点、社会爱心助一点的“四个一点”方式。该区财政设立了居家养老专项经费,今年投入资金1000万元,每家养老照料中心的建设补助10万元;社会各界积极支持,商会企业踊跃助建,捐赠数额超过了1000万元;还有上级财政部门的支持,村集体经济补贴和受益群众出资等,有效保障了养老照料中心建设资金的来源。同时,通过对每家照料中心每年补助运行经费3万元,对符合条件的无偿、低偿服务对象每人每天补助2元,以及党员们开展公益服务等,既减少了政府财政资金大量投入的压力,又保证了养老照料中心的持续长效运转。

对构建多样化养老服务体系的借鉴意义

在我国现实国情的基础上,金东区的居家养老模式用较少的投入,满足了大多数老年人基础的生活需求,探索出解决农村养老问题颇具实效的路径,对于构建多样化的养老服务体系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具体而言,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金东模式弥补了“家庭养老”的不足,满足了“空巢”和独居老人的基本生活需求。一直以来,“家庭养老”作为中国老人传统的养老方式广为推崇,家庭带给老年人物质上的生活照料之外,更重要的还有亲情感和慰藉感。但目前“家庭养老”正逐渐变得难以维继。究其原因,一是现代家庭的小型化架构难以顾及老人。当前,一对夫妻及其未婚子女组成的核心家庭已成为主体家庭结构,加上两代人在生活习惯上的差异、思想上的代沟,大多数家庭都采取分开居住的形式,“三代同堂”甚至“四代同堂”的家庭已十分少见,而家庭成员在照料老人上缺少时间和精力;二是家庭养老的压力不断增大。计划生育形成的倒三角的人口结构导致独生子女背负较大的养老压力,许多年轻家庭要承担四个老人的养老,家庭养老面临着现实的挑战;三是空巢、独居老人的数量大量增加。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日益加快,农村人口特别是青壮年不断向城市转移,而老年人由于精力、情感等因素留守农村。通过采取统分结合模式建设农村居家养老照料中心,老人可以就近得到基本的生活照料,能够有效缓解家庭养老功能的弱化,满足空巢和独居老人最基本的生活需求。

第二,金东模式填补了机构养老“覆盖小,受众少”的缺陷,扩大受众范围,实现广泛覆盖。作为一种辅助养老方式,机构养老为许多国家所采用,但其覆盖范围并不广泛。据统计,在西方发达国家中仅有5%到15%的老年人选择在集中管理的专业化的养老机构中度过余生。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正在持续推进,民政部部长李立国在“2013年全国民政工作会议”上表示,目前全国养老床位数达到390万张,每千名老人拥有养老床位20.5张。这与我国社会人口老龄化的快速发展相比,显得相对不足,难以满足众多需求。同时,大多数农村老年人没有持续的收入来源,养老保险金数额偏低,在家庭财力支配上处于弱势,也无法负担机构养老所需费用。此外,传统观念使不少老年人认为居住养老机构,说明儿女不够孝顺,感到脸上无光,宁愿独自留在家中,也不愿让儿女们出钱去养老院居住。金东模式的优势在于,照料中心建设成本低,布局设点灵活,而且对所有60周岁以上老人开放,可以实现更广覆盖。只需少量费用老人们便可享受基本养老服务,而且不脱离熟悉的生活环境,不改变原来的生活习惯。不离亲、不离家,符合老年人的心理需求,也更易被接受。

第三,金东模式有效缓解了政府财政的压力,实现了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养老服务的持续运转。机构养老所需的投入较大,据测算,如果政府新建一家容纳50多人的养老机构,一次性建设投入需500万元左右,之后年人均运行成本至少上万。而通过利用闲置的校舍,修缮、改造村庄旧办公楼,来建设一家同等服务规模的居家养老照料中心,仅需投入10到20万,每家照料中心每年运营经费约为3万元,远远低于机构养老所需的运行费用,真正实现了惠而不费。以金东目前实现的覆盖范围为参照,要为2万多农村老人提供养老服务,通过建设集中养老机构,整个投入约需20亿元,年运行成本至少2亿元。而采用统分结合模式,只需约130家照料服务中心,一次性建设投入1000多万元,仅占其财政收入的2%~3%,年运行经费约需400万元,仅占其财政收入的不到1%,即使是金东这样财力体量较小的地区,也能承受。

综上所述,在构建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多样化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过程中,考虑到家庭养老面临巨大现实压力、机构养老短时间内难以广泛覆盖以及老年人养老心理需求等现实情况,依托社区服务的居家养老模式应成为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方向。金东区创新推行的统分结合的农村居家养老模式,符合我国当前的国情和现实状况,用较少的投入解决更多农村老人的基本养老问题,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任重而道远。唯有立足当前现实国情,选择适合的路径办好养老服务业,使老年人安享“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乐”的晚年生活,才能促进社会和谐,推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作者单位:宁波诺丁汉大学)

责编/丰家卫(实习)

标签: 养老   农村   模式